經典通讀:精神分析引論

經典通讀:精神分析引論

弗洛伊德指出,夢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理或軀體現象,而是一種心理現象,其動機常常是為了尋求欲望的滿足。 夢是有意義的,但這種意義不是顯現於表面的,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表現。 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欲望就是性慾,神經症就是性的滿足的代替。

圖書信息

作 者: (奧)弗洛伊德 著 張堂會 譯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69785

出版時間:2007-10-01 版 次:1 頁 數:15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心理學 > 心理學理論

內容簡介

許多人都想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但卻苦於找不到一本合適的書。面對圖書市場上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弗洛伊德的著作,有的晦澀難懂,有的又離題萬里,讀者不免感到無所適從。
弗洛伊德本人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精神分析引論》一書就是為了解決讀者的這個難題。1915—1917年,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共作了28場演講,這部書就來源於作者這些講演的講稿。講稿共分三部分,開頭兩部分寫得樸實平易,是對精神分析學說的簡單引論,主要是為了迎合那些非專業的聽講者。到第三期演講時,弗洛伊德認為聽眾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了,針對的不再是初學者,因而開始大膽地討論一些更專業和更困難的課題,即神經症的精神分析。所以,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比前兩部分要顯得高深一些,作者在這一部分里得以傳授他的有關精神分析的精華。所以,無論是對精神分析一無所知的讀者,還是頗有研究的學者,都可以從此書中獲益。
《精神分析引論》被認為是標準的精神分析學的人門教材,此書基本上僅限於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和夢及神經症三項專題,對普及精神分析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部分主要是講過失心理學。在作者看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過失現象不是無意義的,它是人們內心深處兩種相反傾向互相牽制又互相調和的心理行動。作者運用潛意識原理和抑制的學說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過失或失誤現象,如筆誤、口誤、健忘、行動失誤以及耳誤等現象。從這些現象出發,探討過失產生的心理根源,認為過失常用來滿足一種應當禁止的願望。
第二部分是對夢的解析。弗洛伊德指出,夢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理或軀體現象,而是一種心理現象,其動機常常是為了尋求欲望的滿足。夢是有意義的,但這種意義不是顯現於表面的,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表現。當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休息從而放鬆戒備的時候,潛意識開始活動,於是便出現了夢。夢是遭到壓抑的潛意識欲望的變相滿足。夢為什麼是稀奇古怪、荒誕不經的呢?因為很多潛意識欲望不符合現實道德規範,要進行偽裝,夢就需要對潛意識欲望進行限制和檢查,因此只能以改頭換面的形式出現。夢在本質上是願望的滿足和幻覺的體驗。
那么,如何去解釋夢呢?雖然夢對潛意識的出現有一種檢查的機制,但它畢竟還是潛意識欲望的一種象徵。所以,我們可以去分析解釋它。釋夢者不能僅僅停留在夢的表面意義(夢的“顯意”),而要從這些顯在的夢境通過“自由聯想”,推知那隱伏在背後的原念,從而深入分析其背後的潛意識欲望(夢的“隱意”)。一般來說,夢的偽裝,即夢的“顯意”與“隱意”的關係有這樣幾種:(一)以部分代替全體;(二)暗喻;(三)意象(抽象的思想在顯意里化為代替的意象,以達到隱藏的目的);(四)象徵(夢的顯意元素是隱意的象徵)。夢對人們的生活具有調節功能,可以把思想變成幻覺,滿足人們的欲望,排遣心中不良傾向,減輕道德文明的壓抑。
第三部分主要是對精神病症進行精神分析。作者較為系統地論述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認為精神病症狀是起源於潛意識的精神歷程。
他提出人的意識系統是分層的,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這個系統可比作一個“大前房”,意識停留在與之相鄰的“接待室 ”。在這兩個房間之間,有一個“守門人”,他對各種潛意識興奮加以檢查限制,不贊成的就被阻擋在“接待室”之外;準許進入的那些興奮在能夠引起意識的注意時才能成為意識。這個“接待室”就相當於前意識的系統。任何一種被壓抑的衝動都是因為“守門人”不讓它侵入前意識,以致不能衝出潛意識。所以說神經症是兩種相反的心理傾向衝突而趨於調和的結果:其中一方代表被壓抑的傾向,另一方代表主動傾向。潛意識欲望在轉化為意識時遭到了壓抑就產生了症候。治療神經症時,只要能把受壓抑的潛意識導入意識,症候就可以消失,但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
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欲望就是性慾,神經症就是性的滿足的代替。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它被稱作“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性生活。“性倒錯”者有兩類:(一)其性的對象已變,與同性戀者相同,他們都不要生殖器的接合,而以對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為替代;(二)性的目標已變,他們性慾的目標僅為常人所講的性的預備動作。這兩類性倒錯者又各分為兩種:第一種求得性慾實際的滿足,第二種僅在想像中求得滿足。性生活不等於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動力。“力比多”是一種力量、本能,有時表現為性本能,飢餓時則為營養本能。比如,嬰兒的性生活是從吸乳開始的,以後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徵。兒童以父母為對象的選擇傾向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具體表現是女孩依戀父親、男孩依戀母親。到了青春期,“ 力比多”就導致孩子擺脫父母,去尋找新的性對象。弗洛伊德認為,治療精神病的工作在於解放“力比多”,使其擺脫對先前的迷戀,而以自我為中心,從而消除不良症狀。
美國學者歐內斯特·瓊斯曾盛讚《精神分析引論》,認為“精神分析文獻的這個空白現在已經由一位最合適的作者所彌補,這就是弗洛伊德教授本人,他在百忙中費神寫出這一本書,凡是臨床心理學界都應當對他表示感謝。今後,我們對經常提出的問題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這是開始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書”。
儘管人們對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泛性論多有質疑與詰責,但弗洛伊德還是以極大的勇氣和批判精神,大膽地揭示了芸芸眾生秘而不宣的心理世界。這無疑是在自暴人類的醜惡,也正因此他才招致法西斯的迫害。
美國《圖書》雜誌曾這樣評價弗洛伊德:“如果沒有弗洛伊德,20世紀的面貌可能大為不同,我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憐,而且我們時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也許不會出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