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部首
簡體部首:廴、士,部外筆畫:4,總筆畫:6
繁體部首:廴,部外筆畫:4,總筆畫:7
五筆:TFPD
倉頡:NKHG
鄭碼:MBY
筆順編號:312154
四角號碼:124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EF7
詳細解釋
名
1、形聲。從廴,壬(tǐng)聲。廴(yǐn),建之旁。有引長之義。
2、朝廷。
廷,朝中也。——《說文》
虎兕爭兮於廷中。——《楚辭·王逸·九思逢尤》
游漢廷公卿間。——《漢書·陸逵傳》
相如廷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廷見相如。
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及(袁可立)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觸上怒,將廷杖。——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行狀》
又如:廷臣(朝臣);廷吏(朝廷的官吏);廷推(明代用高級官吏,由大臣推薦,經皇帝批准後任用);廷魁(科舉時廷試頭名。即狀元)。
越一歲,用廷推起(袁可立)兵部右侍郎。——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3、官署。地方官吏辦事的地方。
〖劉邦〗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史記》
4、庭院;院子。通“庭”。
子有廷內。——《詩·唐風·山有樞》
張武軍於熒廷。——《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夫差使人立於廷。——《左傳·定公十四年》
門廷有事,期年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萬里也。——《管子·法法》
門廷車騎以千數。——《史記·李斯列傳》
聽於廷。——《資治通鑑·唐紀》
5、朝位;位置。
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恆不同廷。——《馬王堆漢墓帛書》
形
1、公正。
廷尉,秦官。——《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顏師古註:“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
相關詞語
廷臣、廷寄、廷試、阿根廷、盈廷、廷杖、廷吏、廷辯、廷史、廷孔。
字源字形
“督撫廷推,九卿共之。”這個“廷”字,原為會意字。
①是金文的形體,左邊的曲線表示庭院,院中有“土”,右邊是面朝左站立的一個人。
②是小篆的寫法,“土”移於人下。
③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廷,朝中也。”此說欠妥。因為“廷”為“庭”之初文,本為人所住之庭院,其後才引申為“朝中”之意,也就是古代封建君主受朝拜和處理政事的地方,如《韓非子·孤憤》:“無能之士在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設九賓於廷。”這兩句話中的“廷”,均指朝廷。至於《後漢書·郭太傳》中所說的“縣廷”,那是指地方官辦理公事的廳堂,當然也是從“朝廷”之義引申出來的。
請注意:《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大意是:您有深宅空地,卻不去灑掃整理。這裡面的“廷”字,仍用的是本義,指“庭院”。在現代漢語中,“廷”、“庭”二字有了分工,“朝廷”、“宮廷”用“廷”字,“庭院”、“庭園”、“家庭”用“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亭。《說文》朝中也。《廣韻》朝廷也。《論語》其在宗廟朝廷。《疏》朝廷,布政之所。《釋文》廷,停也,人所集之處。
又《廣韻》正也。《韻會》直也。
又《廣韻》廷者,平也。
又廷尉,官名。《前漢·百官表》廷尉,秦官。《注》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
又《廣韻》《韻會》《正韻》徒徑切,亭去聲。義同。
說文解字
【卷二】【廴部】廷
朝中也。從廴聲。特丁切〖注〗、壬形近易混。
說文解字注
(廷))朝中也。朝中者、中於朝也。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故雨沾服失容則廢。從廴。壬聲。特丁切。十一部。甘祿字書、佩觿音定。廣韻同。
方言集匯
◎ 粵語:ting4
◎ 客家話:[客英字典] tin2 [海陸豐腔] tin2 [客語拼音字彙] tin2 [東莞腔] tin2 [梅州腔] tin2 [寶安腔] tin2 [台灣四縣腔] tin2 [陸豐腔] ti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