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靈遊歷
作者:張信忠全書共收入作者多年陸續撰寫的遊記體作品42篇,包括附錄部分共收有碑文資料100餘篇,涉及廣靈縣歷史文化和民俗宗教等諸多領域,史實清楚,信息量大,圖文並茂,可讀性強。這是作者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搶救保護和探索研究地方文化遺產的一大成果。全書355千字,2006年12月[1] 內部出版。作者簡介
張信忠(1952.12.3—)筆名逝水、山谷,大專文化,副編審,中共黨員,山西省廣靈縣南村鎮張家窪村人。1980年7月畢業於雁北師範專科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任平城中學和廣靈中學教師、廣靈縣誌主編與編輯、中共廣靈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大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大同市三晉文化研究會理事、廣靈縣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廣靈縣政協委員、廣靈縣誌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廣靈縣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靈縣老年學學會秘書長等職務。2013年1月退休。
著有:《廣靈遊歷》。論著主要有:《新修地方志仍應給碑文留有席位》,《中國地方志》1990年第4期;《廣靈水神堂》,《滄桑》1994年第5期;《廣靈縣舊志初探》,《雁北今古》1990年第2期;《梁卓午及其〈經世文稿〉》,《雁北今古》1991年第1期。編著有:主編《廣靈縣誌資料彙編》不定期刊、《廣靈文學》季刊,參編《廣靈縣黨史資料選編》不定期刊、《廣靈縣情》、《廣靈縣誌》、《廣靈縣民間文學集成》;副主編兼責編《廣靈縣人民代表大會志》,副主編《廣靈文史》不定期刊,合作點校《廣靈縣誌》清合訂本,編校《廣靈當代文學作品選》。曾為《山西年鑑》和《雁北年鑑》廣靈撰稿人。另曾發表其它各類文章作品百餘篇,目前研究方向為廣靈碑文及歷史人物。
書籍目錄
小引
一平生首次抄碑文
二撿拾陶片黑塄坡
三南山初考趙長城
四政府大院見治場
五茶壺嘴山覓古寨
六認定算籌文管所
七搶救文物梁西村
八孤身尋訪聖佛寺
九夙願一了邱家灘
十尋碑訪古香爐台
十一悠悠情結周圓寺
十二初識深山周圖寺
十三故地重遊光明寺
十四奇聞軼事探堡村
十五城南路旁獲墓碑
十七兩度抄碑在南村
十八清涼寺約牡羊峪
十九緬懷先烈玉福山
二十偶得殘碑中醫院
二一地震記錄東宜興
二二雨中抄碑望狐鄉
二三反覆游考聖泉寺
二四古城牆下考平舒
二五失而復得龍廟碑
二六重睹故碑一中院
二七應邀赴會朝陽寺
二八千載難逢清圓洞
二九僧會賬碑見天日
三十書院佚碑見天日
三一跟隨專員二日游
三二招待所院覓碑蹤
三三欣賞戲樓兩蕉山
三四邂逅古洞琳峰庵
三五假日訪問洗馬莊
三六白麻之鄉作疃行
三七訪碑初到登場堡
三八造訪翟疃三身寺
三九千年松生趙家坪
四十人傑地靈寬會村
四一終見碑文殷家莊
四二憑弔高僧雙泉寺
附錄·碑文
金代
明昌六年殘幢
明代
臨濟宗慶然禪師塔記
聖喻
宸翰(三篇)
劉子進村石柱刻記
重修羅漢院福智寺碑記
重建千福山廟記
新建北嶽行祠記
聖佛林寶峰禪院緣起碑記
聖佛林山寶峰禪院碑記
廣靈縣重修邑厲壇記
觀留老草
.......大士殿碑記
清代
直峪村緒建記
廣靈縣水神堂龍母香火地碑記
重修廣濟寺碑記
重修千福山廟碑
龍王堂施地碑記
重修碑記
中焦山重修福智寺碑序
重修廟宇碑記
重修菩薩殿序
重修九龍聖母神祠記
重修碑記
千福山廟產權判記
新建壺山文昌閣碑記
重修碑記
重修關帝廟觀音殿三元宮暨廣濟橋碑記
重□□□□龍亭戲樓堡門坡碑記
廣靈縣留老疃東堡安堅大寺殿西佛堂禪院貳處碑誌
顯考君府白公墓誌
碑記
重修周圓寺碑記
周圓寺重修碑記
移地重建龍王廟碑記
千福山重修北嶽祠聖母廟碑記
重修社台山龍神祠關帝廟觀音殿並新建文昌閣記
重修千福山寺碑記
大同府寶峰寺護林告示
重修關帝廟娘娘廟閻王廟記
重修西關街道石坡碑記
樊聞天先生墓表
碑記
重修佛殿各處廟宇碑記
重修石佛寺序
重修節孝祠碑文
重修三元宮娘娘廟文昌閣宮奎星碑記
碑記
下林關南莊重修玉皇廟雷祖廟財神廟水神廟碑序
誥封通奉大夫諱作揖墓表
築修堡牆新建東西堡樓照壁記
重修周圓寺碑記
萃若宋老夫子教澤實績
香爐台村創建佛堂碑記
百疃西堡三王秒地產碑記
民國
奉政大夫丙南公墓表
重修碑文記
黑土窪惡峪麻潢糾紛判記
重修龍王堂碑序
許凌雲墓表
諱棟材字翰卿庠生生平事跡記
彭建德墓表
彭友梅墓表
陸軍第四百一十二團團長望孚章公讚詞
嶅峪村新開吃水渠碑記
後記
小引部分
小引
我的家鄉在廣靈嶺西地區的張家窪村。村里沒有什麼名氣稍大的文物古蹟,只是國小院裡有一間龍神廟,學校前面的戲台東側有一座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敕建的石牌坊。牌坊橫樑刻"王講武之妻雷氏",牌坊中間用一通刻有"鞏固"兩個大字的石碑加強支撐.我家房後隔一塊場面的河槽沿路口有一個很小的河神廟。再就是離家門口北面不遠處的的一間記不起名字的神廟,在我剛記事時一場雨後完全倒塌。至於那一間既未彩繪也未粉刷的五道廟,無法把它作為古蹟對待,儘管早年年人們送死人靈魂上路要到那裡去燒一個紙位牌和扔歲數餃子,這間曾經很實用的廟和石牌坊都在“文革”初期被毀掉。龍神廟倒還存在,一直是學校的庫房,好像那些壁畫還在,但我也已多年沒有進去過。
可是周圍的鄰村里卻有不少規模較大的寺廟,如上牡羊的清涼寺,嶅峪的光明寺和龍神廟等。我少年時很喜歡到這些寺廟去遊玩,清涼寺里四大天王的威猛面目,還有寺外的兩座瑞泉塔,至今使我記憶猶新。光明寺正殿供著慈目善容的菩薩,東西配殿卻是十殿閻君的壁畫,又給人以陰森可怖之感。嶅峪的龍神廟比我們村的好,有4尊記不清是泥塑還是木雕的龍王。六幾年時,天旱得很厲害,村里不知哪個生產隊的社員利用到南山坡地鋤地之機,偷偷地背了其中兩位龍王回來,供到我們村龍神廟裡,由村裡的張善人每天燒香祈雨。我們這些小學生當時都玩過那個測雨的六棱木榛,舉過頭頂往下一掉,看上面露出的字,好像有“清風細雨,點點入地”等語。過了幾天,嶅峪人發覺龍王等我們村偷去,便興師問罪,將人家自己的龍王又請了回去。我們村的祈雨活動也就不了了之。
回想當年各處看廟訪寺的情景,至今仍然覺得十分有趣。但那些寺廟都在十年浩動中完全毀壞了。可惜當時少年不懂事,對它們的價值一無所知,使我深為遺憾。
1980年,我畢業於雁北師專。走上工作崗位後,心裡又萌生了保存研究家鄉文化遺產的念頭。只要有機會,就四處看看找找,同時做點記錄。現在回頭看,不少發現應該發現出來,以期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重視。不然的話,將會使一些本來很有用的東西,隨著歲月的消逝而消失。我想以遊記或記事體裁整理一部分出來。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