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據唐朝《太平寰宇志》記載,其境內的五桂山多產奇異花卉,香溢數十里,故名香山。據考古發掘證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此地就有土著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此地屬南海郡番禺縣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此地屬南越國領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此地重回漢朝中央管轄,屬南海郡番禺縣地,其後一直沿襲至晉朝,均是番禺縣地。晉朝此地改屬東官郡地。唐朝,此地設定為香山鎮,隸屬於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由於香山鎮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宋朝至明朝,根據香山縣的人口和賦稅狀況,香山縣均被列為下縣。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香山的發展,遂與南海、番禺、東莞等同列為大縣。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戰場之一。1839年,林則徐來廣東主持禁菸,8月16日駐兵香山縣城,令澳葡當局驅逐英商義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戰船駛至澳門關閘,強行登入,香山的清朝駐軍曾作勉強抵抗。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國門開放,香山開始有學生出國留學,他們中的一部分,如孫中山、唐紹儀、楊仙逸、容閎、蘇曼殊等日後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名人。
澳門原本屬於香山縣。明朝嘉靖32年(1553年),葡萄牙人藉機在澳門半島定居。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人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趕走香山駐望廈村的縣丞,將澳門侵占。
在辛亥革命中,香山是廣東第三個光復的縣。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在香山發動廣東的首場起義,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人領兵起義後,進攻香山縣城石岐,於11月6日光復香山。民國14年(1925年),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逝世。當時位於廣州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決定將孫中山的故鄉香山縣易名為中山縣。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1937年7月,日軍陸續侵占中山縣境內的一些沿海島嶼。1940年3月5日,日軍藤井兵團動用1萬兵力入侵中山,3月15日全縣大部分地區淪陷。1942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五桂山成立了抗日游擊隊,這支隊伍和中國國民黨剩餘的一些部隊,共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1945年1月15日,中共的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五桂山古氏宗祠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山隨之光復。
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的國共內戰期間,中山縣的國民黨軍隊曾4次發動對五桂山、鳳凰山一帶中共武裝組織的進攻。1949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攻下中山縣城石岐,中國國民黨軍隊潰敗,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中山縣的統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61年從中山縣劃出珠海縣,又陸續劃出部分地方歸斗門縣、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中山的面積減少了43%。1979年開始,中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採用的形式主要有“三來一補”和與外商合資,1980年開業的中山溫泉賓館是全廣東首家引進外資辦起的賓館。經過數年的發展,經濟有了長足進步,1983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中山撤縣置市,為縣級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市情簡介
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的故鄉。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總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萬(2010年),為全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旅居世界各地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中山是一座社會和諧、經濟興旺、環境優美、民生幸福的現代化城市。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26.32億元,增長13.5%;工業總產值5309.64億元,增長20.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9.38億元,增長2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0.37億元,增長21.0%;出口總值225.05億美元,增長2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8.11億元,增長18.2%。擁有國家級產業基地27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15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406個/件,落戶中山世界500強企業有24家。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生態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項榮譽。
中山市的投資環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全市現有公路通車裡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幹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目前,隨著神灣港的開通,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其中,中山港的貨櫃年吞吐量更是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從中山港往香港航程僅需75分鐘。中山供水供電充足,並初步建成以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鎮(街道)、大中型企業的寬頻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隨著廣珠城軌的建設開通,以及西部沿海鐵路、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規劃建設,中山成為粵西連線深圳、香港乃至更寬地域的黃金走廊。90公里半徑內有5大機場和4大外輪深水港,港口貨櫃吞吐量位居中國十強、世界百強。中山是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城市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是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城市。擁有濃厚的“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發展氛圍,有各類市場主體20多萬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629家,投資總額167億美元。裝備製造、健康醫藥、電子電信、燈飾光源、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紡織服裝、家居家具、精細化工、特色食品等10大產業集群蓬勃發展。三大中心商務區、四大集聚商圈具有全方位的現代產業服務功能,多類型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優質的融資服務。實施“十大科技工程”,積極通過科技服務拉動經濟成長,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34.5%,連續四屆獲評“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成為“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集群創新(試點)基地”、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有國家、省、市級工程中心256家、企業技術中心304家,專利申請量突破1萬件,增長38.3%。建成國家燈具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小欖生產力促進中心、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擁有18項產業集群聯盟標準,辦有13個國內外有影響的特色專業展會。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明《永樂大典》載:"香山為邑,海中一島耳,其地最狹,其民最貧。"清康熙23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加上原來幾個分離的島嶼因沙田成陸連線而與順德、南海陸地相接,因而使農業、商業和交通等驟然發展起來。至清嘉慶、道光年間,“乃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大縣”,且“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翠亨村誕生。民國後中山縣直屬廣東省。民國18年(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以“中山縣為總理(孫中山)故鄉”,“該縣為粵中最繁盛之區,歲入甚鉅,民智早開,人才輩出”等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縣易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縣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廣闊、財稅豐厚,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中山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開始,因經濟社會發展迅猛,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而名聞於世。1997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人居獎”。2005年在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全國9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之一。2011年3月,中山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根據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3]為312088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36354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57342人,增長32.04%。年平均增長率為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