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院士聯誼會

廣東院士聯誼會

廣東院士聯誼會是由在粵工作院士和廣東籍院士自主發起,由院士自願組成的全省性、聯合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旨在團結和凝聚院士的智慧和力量,並以此為平台通過“院士引院士”匯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提升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廣東院士聯誼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廣東院士聯誼會第一次會員大會

廣東院士聯誼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京勝利召開[2] 廣東院士聯誼會

廣東院士聯誼會是由在粵工作院士和廣東籍院士自主發起,由院士自願組成的全省性、聯合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旨在團結和凝聚院士的智慧和力量,並以此為平台通過“院士引院士”匯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提升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組織機構

名譽會長

余國琮梁思禮黃本立黃旭華鍾世鎮黃志強陳灝珠

會長

鄔賀銓

執行會長

劉人懷

副會長

許寧生
何鏡堂
曾溢滔
李焯芬
吳碩賢
陳勇
陳志傑

秘書長

盧育輝

基本概述——應勢而生

國家大勢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報告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推動全社會創新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要求,加快建設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廣東省情

《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型經濟形態基本建成,努力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全面轉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2014年院士專家座談會上提出,要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在推動廣東新一輪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繼廣東省委出台《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之後,廣東出台了《關於加強社會組織管理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檔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引導社會組織承接好政府職能,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公信力強的社會組織。

院士心愿

在外工作的廣東籍院士數量龐大,都有一顆心繫家鄉發展的赤子之心,都十分希望並樂見有一個專業的平台可以更好地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思禮等老一輩科學家對廣東院士聯誼會的發起成立給予充分肯定,希望聯誼會能夠成為院士和家鄉之間的橋樑和紐帶,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院士們認為,廣東院士聯誼會的成立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組織介紹——領勢而立

兩院院士大會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最高級別的會議。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學研合作、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發揮院士作用等作了重要指示。
正值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舉行之際,6月11日晚,廣東院士聯誼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駐地——北京會議中心勝利召開。受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委託,陳雲賢副省長出席大會並作講話,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親臨大會並致辭。在粵工作的兩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不在廣東工作的廣東籍兩院院士共83人出席了第一次會員大會。

工作範圍——順勢而為

圍繞廣東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現實需求,院士聯誼會著力於更高層次地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著力於更高效率加快本土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著力於更高水平地打造廣東科技智庫,著力於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科技社團。重點辦好集決策諮詢、科研成果展示、技術對接、學術研討為一體的廣東院士高峰年後,啟動“千百十”智力興粵行動,計畫用5-10年時間在全省範圍內對接1000家企事業單位、推動建立100個院士或博士後工作站,引進或結對幫扶10個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

◆院士聯絡服務。

創辦網站、會刊,搭建溝通聯絡平台,密切院士聯絡和溝通,維護院士的合法權益,反映院士的意見和要求,在院士與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之間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協調處理院士在粵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院士提供貼心服務。

◆科技決策諮詢。

充分發揮院士專業知識精、理論功底深、視野開闊、經驗豐富的優勢,結合地方需求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專題研討和科學論證,為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建議,並以科學決策顧問形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獻計獻策。

◆匯集創新要素。

重點引進一批省外院士服務廣東企事業單位創新驅動發展,匯聚一批對經濟成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科技成果、以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在更高層次上促進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加快推動我省經濟發展主要由要素驅動向主要由創新驅動轉變。

◆繁榮學術氛圍。

以年會為平台,創立若干個高端學術交流品牌活動,創造寬鬆自由的學術交流環境,弘揚學術民主風氣,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未來,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新思想、新技術的交流,繁榮學術氛圍,提升廣東科研軟實力和影響力。

◆培養後備人才。

在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南粵百傑等省、市人才培養工程對象與院士之間架設橋樑,通過結對幫扶,更高效率地培養一批優秀的本土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科學文化建設。

收集和整理院士學術成長資料,用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的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廣大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熱情和活力。

◆承接政府職能。

加強聯誼會人才隊伍素質和能力建設,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水平,依法有序地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做到“接得住、擔得起、幹得好”,為我省社會管理創新做出積極貢獻。以及開展符合本聯誼會宗旨的其它各項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