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陳瑞祺中學坐落在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陳冲墟,是一所著名的華僑中學。這所景色秀麗、設備齊全的完全中學,是旅港愛國華僑陳瑞祺先生之哲嗣於1983年捐資近二千萬港元改建的,在1984年8月落成。 學校設計新穎,環境幽雅,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學校校區布局合理,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學校設備設施齊全,有體育館、游泳池等大型體育設施,共有多媒體電教室35個,電腦室2個,語音室1個,每班有“二機一幕”。

基本信息

規模

陳瑞祺中學坐落在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陳冲墟,是一所著名的華僑中學。這所景色秀麗、設備齊全的完全中學,是旅港愛國華僑陳瑞祺先生之哲嗣於1983年捐資近二千萬港元改建的,在1984年8月落成。 學校設計新穎,環境幽雅,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學校校區布局合理,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學校設備設施齊全,有體育館、游泳池等大型體育設施,共有多媒體電教室35個,電腦室2個,語音室1個,每班有“二機一幕”。2003年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邁進優質學校的行列。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41人,教學班37個,學生近2000人。學校領導班子銳意改革,與時俱進,加強了各方面管理。學校在校風建設和教學改革上,取得明顯的成效,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的肯定,被評為“江門市文明學校”。學校在教學教研工作上有新的突破,每年都有多篇教師教育教學論文獲評江門市優秀教學論文,學生參加國家及省一級學科競賽取得良好成績。 陳瑞祺中學興辦以來,為高等學校輸送了近千名新生,為社會培育了高素質的勞動者。2001年至2008年連續七年高考成績優異,高考班大學入學率均達80%以上。幾年來,學校均獲區政府頒發“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高考成績一等獎”、“體育運動先進單位”“江門市毒品預防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和獎項。 新的一年,學校計畫加強幹部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班主任隊伍與青年教師的培養,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敬業精神的培養。以德育為首,加強校風建設和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口號,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鍛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教學為中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創建符合學校實際和以教學質量為中心的評價體系,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濃厚教學工作氛圍,中、高考成績實現新突破。各處室部門團結一致,協調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爭取成為一所有特色的、校園環境優美的、學生實現低進高出的農村優質學校 。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成就

清末時期,新會籍香港米商陳澄波創造一種“道漢字型”文字,陳瑞祺在其父陳澄波創造的“道漢字型”的基礎上,於1933年發明了一種拼音新字,並正式命名為“道字”。陳瑞祺之子陳經綸自1946年開始研究“道字”,結合現代計算機技術,並將這種新字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祖孫三代創造、發明、完善、推行這種新字,足足百年,為漢字拼音化譜寫了一曲感動世人的讚歌。 何為“道字” “道字”是新發明的拼音字,分國音、粵音兩種,由聲頭聲尾拼合而成。國音有聲頭二十五個,聲尾三十三個;粵音有聲頭二十一個,聲尾三十三個。每字均用一筆,寫字快捷,其拼音方法完全根據人類自然發聲的機能,所以學習容易,有如“道路之為人所共行,道理之為人所共曉,不外順應自然之道,故名曰‘道字’”,沒有涉宗教、政治、黨派之色彩,純以慈善為宗旨,“道字”的好處就是易學易識易記易用易寫。 位於新會區會城育才路的陳經綸中學換了新校牌,不少路過的市民驚奇地發現,雲石制的大校牌上,除了“陳經綸中學”的漢字、英文標示外,還新增設了一些形狀奇特的紅色圖形符號。據記者了解,原來這些符號是新會區榮譽市民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的拼音文字——“道字”。 在陳經綸中學從事研究推廣“道字”的張老師介紹說,道字元號是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創造的,校牌上的這些道字的發音與拼音字是一樣的,叫“陳經綸中學”。 據了解,“道字”有一百年歷史,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挽救民族和振興中華,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沉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陳經綸的爺爺陳澄波於是開始著手改良文字。至民國年間,陳瑞祺先生繼承父志,成功發明了“道字”,並免費教育窮人。當時“切音字”的方案相當多,只有陳澄波創造的一兩筆式的“道漢字型”傳習於廣東珠三角一帶。後來由於遇遭戰亂,“道字”的推廣曾一度被中斷。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陳經綸先生決心更大面積地推廣“道字”,於是投入巨資研製程式。目前,“道字”已成了不少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習內容,在全國10多所學校推廣。 陳澄波: “切音字”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陳澄波先生是清末新會的貧苦農民,後到香港謀生,生活有所好轉,加入了愛國知識分子教育救國的隊伍,他意識到中國的落後源於中國人大部分是文盲,於是開始著手改良文字,成為“切音字”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據了解,中國人的漢字拼音運動就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據《中國佛山》網站記載:我國歷代字型,留存於世的有甲骨文、蝌蚪文、鐘鼎的金文、鼓、碑的石文和篆、隸、楷、草等文字型,但在清代光緒末年,佛山出現過一種類似蝌蚪文的文字,字形書法只用一兩筆而成,例如“鍾”字則寫作“乙”字型,這類字便稱為“道字”。當時在佛山鎮黃傘大街潘巷斜對面,設立了一間“道字研究社”(現福賢路市保健院),由教師免費教授,並發給學員課本,字以d、i、sh等字母拼音聲韻來讀。當時還在柵下崇慶里設立澄波國小,專門免費招學生學習“道字”。當時入社入校學過這種文字的民眾為數不少。約在民國十年(1921年)後,粵軍占領梧州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受戰爭影響,“道字”社校停辦。 陳瑞祺: 創辦20多間“澄波義校” 陳瑞祺先生是陳澄波之子,他30歲時總管香港和越南的米站業務,後來又開拓地產建築,成為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和愛國人士。他在家鄉羅坑、會城以及江門、廣州、佛山、香港、澳門辦了20多間“澄波義校”,免費教貧民識字。 陳瑞祺在獨資辦義校的同時,又繼續為改良文字作努力,於1933年在其父陳澄波創作的“道漢字型”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拼音 “道字”,並與兒子“音韻學”專家陳子民在民國期間推廣“道字”,從中國到越南,從國內到國外,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並設立“道字總社”,陳瑞祺先生親任社長。 陳瑞祺先生在各種場合表示,發明“道字”目的是改良文字,普及教育,絕無政治、黨派、宗教等色彩。 陳瑞祺先生為發展教育和嘗試推廣“道字”,聘請了近千名雇員,耗資不計其數,於1933年先後在廣州、佛山、江門、香港、澳門、新會等地辦起了20多間“澄波義學”。為了紀念其父親陳澄波,遵循其思想,陳瑞祺讓學生一律免費就讀,從而讓貧民快速地識字寫字。受過“道字”培訓的學員可領取“道字畢業證”,憑此證可以到陳瑞祺先生創辦的工廠就業。這種善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告結束。陳瑞祺此後還出版了《道漢字》等字典,收錄一萬多個字,這種“道字”增加5個調後還可拼讀廣州音。 後來祖國大陸解放了,陳瑞祺先生卻過早地在1950年逝世,陳氏家族的事業受到巨大影響,因陳氏家族事業集中於香港與東南亞,“道字”沒有再在祖國大陸推廣,“道字”從此在祖國大陸不為人所熟悉。 陳經綸: 結合計算機將其改良推廣 陳經綸是陳瑞祺的兒子,一直致力於“道字”的改良。抗戰勝利後,他從1946年起,研究了60多年“道字”,並將其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 1978年,當時的計算機還難以進行中文字處理,陳經綸發明了“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成為中文計算機化處理的先行者,打字速度比之前快了幾倍。當時適逢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他多次帶領專才前往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研究所的學者一齊開發了“陳氏拼音輸入法與CCED中文排版編輯系統”,力經幾次版本,印刷了大量的學習與使用書籍,並完成了6000多個“陳氏中國拼音字”與漢字對照的GB2312字型檔碼。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陳經綸在“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的技術基礎上製造了“陳氏中英文電腦打字機”,為了能讓祖國大陸熟悉計算機的人套用,陳經綸花了5000多萬元在香港註冊成立了“陳經綸有限公司”,專門研究推廣此機的套用。2000年,陳經綸與專才們潛心在香港製作“陳氏中國拼音字”多媒體教學光碟,將“陳氏中國拼音字”的教學與使用融會在一片光碟中,使用的人都稱十分好用。 “道字”大範圍推廣 1978年以來,陳經綸在全國各地推廣“道字”,目前,在海內外有10多萬學員。 2007年9月,陳經綸回到家鄉,親自向學生推廣“道字”輸入法,為各校即將舉辦的“道字式”中國拼音字套用大賽作準備。當天,在陳經綸中學,83歲高齡的陳經綸興致勃勃走上講壇,向學生們介紹“道字”的發明和推廣情況,並敲打起電腦健盤,演示道字輸入法的使用。 據介紹,早在1996年1月,新會陳經綸中學便舉辦了第一屆“道字”班,香港的陳寶鴻先生專門為教師們講課。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將學習“道字”當作自己的第二課堂,學員們在家裡的電腦上也裝了“道字”程式。該校的學員們每星期上一次“道字”培訓課。前幾年,陳經綸向海內外中國小校長發出了學習“道字”的推介信,目前,學習“道字”的學生越來越多。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瑞祺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