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街道

廣州街道,在廣州火車站附近。因唐代有嶺南道署而得名。清代人們稱為“屎橋巷”,後改諧音為“市橋”。

基本信息

街道的命名,和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教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對研究廣州的變遷也有參考作用。現就廣州至今現存的街道加以小考如下:

因官署、建置而得名

都府街正南路附近,是因唐代嶺南道署(又稱都督府或都府)而得名。小東營在越華路,明代是回族軍營,又是回民殯儀處,至今仍保存有清真墓。後樓房上(下)街在連新路附近,因清代平南王尚可喜王府建有後苑而得名。紀綱街在解放中路南段,是明代廣東按察司署(司法機構)所在地,清初也沒有變。鹽運西在惠福東路側,是清代鹽運司所在地。操場前在大德路附近,清代駐粵八旗兵作為軍隊練操場地。司后街在越華路,因處於清代廣東布政司後面而得名,後改為越華路。

因歷史事件而得名

流花路,在市中部偏西,廣州火車站附近。南漢王朝時在廣州建都,湖上有宮廷所在的流花橋,因而得名。1919年開闢的維新路,後來是1927年廣州起義時,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解放後更名為廣州起義路。中華路是廣州市一條主幹馬路,廣州解放時解放軍從這裡入城,故改名為解放路(分南、中、北三段)。

因地理環境而得名

七塊石吉祥路側,南漢時屬西湖,當中有寶石橋一座,用七塊石建成,故名。越秀路至今分中、北、南三段,因越秀山而得名。禺山市在北京路附近,因古代有番山、禺山兩座(今已剷平)而得名。潮興街、潮音橫街在仁濟路附近,因在古代的珠江邊,可以看到潮汐,聽到潮聲而得名。玉帶濠在大德路南側,明代廣州有一條護城河,形狀如一條玉帶,故名。西湖路在教育路附近,因南漢以至宋代有西湖藥洲而得名。回龍路、回龍直街,因清代有回龍橋而得名。萬安里,因清乾隆時有萬安橋而得名。五仙西街在沿江西路側,因有五仙門而得名。小北路因清代有小北門而得名。

因歷史人物而得名

南北朝時,達摩從印度來廣州傳授佛法,在下九路附近登岸,故有西來初地的街名。狀元坊原名泰通坊,宋代狀元張鎮孫在此有故居,因而得名。崔府街在朝天路西側,南宋名臣崔與之有故第在此而得名。擢甲里在海珠中路西側,宋代黃勛居此,他後來中進士,重修故居,故名“擢甲”。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因明代學者湛若水(甘泉)有別墅在此而得名。陶街在解放中路西側,明代陶成陶魯父子曾居此而得名。白沙居在北京路東側,明代在此建真儒坊以紀念學者陳白沙(獻章),因而得名。福地巷在海珠路與紙行路之間,明代狀元倫文敘曾居此,後來他的兒子以諒、以訓亦先後中探花、榜眼,人們稱這兒為“福地”。許地在高第街,因清按察使許祥光曾居此而得名。豪賢路原名濠弦街,因抗清志士黎遂球有故居,故更名豪賢路,既與原名諧音,又有紀念黎遂球作用。昌興街在財廳前對面,辛亥革命後,蔡昌、蔡興兄弟在此購地興建大新公司,因而得名。盛枝大街在惠福西路南側,辛亥革命後官紳李盛枝在此興建樓房,故名。勝龍新街在紙行路側,20世紀20年代旅美華僑胡錦勝、胡錦龍在此集資興建樓房,故名。中山路是廣州主幹馬路,因紀念偉大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故名。

因氏族而得名

陸家巷在海珠南路附近,因陸姓居地而得名。甘和里在濠畔街北側,過去是甘氏聚居地,取互相和睦之意,因而得名。李白巷原名李家巷,為李氏聚居地;因已有一條李家巷,為避免重複,故更名為李白巷。金氏巷在海珠北路西側,為清代滿族金氏聚居地,故名。彭家巷,因彭氏聚居於此得名。宋家巷在海珠中路,因宋氏聚居而得名。張良巷在光塔路西側,因姓張人太多,為免地名重複,故名。高陽里,為許氏聚居地,因許姓古為高陽郡,故稱高陽里,免與許地重複。史巷在小北路,清代有史家大屋而得名。

因祠堂廟宇名勝而得名

景泰坑,在白雲山麓,因有景泰寺而得名。南北(梁)朝景泰禪師到廣州傳經講學,後人建景泰寺紀念他,“景泰歸僧”曾經是羊城八景之一。晏公街在人民南路,因明代有晏公廟而得名。百靈路在解放北路側,過去有藥王廟,相傳求神必靈,人們稱為百靈路。相公巷在大新西路,因明代有吳相公祠而得名。石公祠直街在長堤附近,過去有一座石公祠(祀兩廣總督石琳),故名。光孝路,因位於光孝寺前而得名。六榕路,因有六榕寺而得名。光塔路,因有古代光塔而得名。鎮海路,因有明代鎮海樓而得名。仙鄰巷在惠福西路,因與五仙觀古蹟為鄰而得名。

因科舉、學業而得名

府學西街,在文明路附近,因宋代建有廣州府學宮而得名。丹桂里,因近廣東貢院而得名,古人稱科舉應試為“折桂”。越華路,因清代建有越華書院而得名。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因有南海縣學宮得名。應元路在越秀山麓,因有應元書院、應元宮而得名。越秀書院街,在北京路西側,因有越秀書院得名。仲季書院,在中山四路北,清代增城人單仲癸、單季魯兄弟在此建仲季書院,因而得名。聚星里,在中山四路西側,因有儒良書院,人們稱為“聚集文星”之地,故名。書同巷,在海珠北路西側,有明達書院(俗稱書院為書同)得名。肄江書院,在解放中路,因有肄江書院得名。廣中路,越華書院在晚清改為廣府中學堂,後又改為廣府中學,故名。法政路,因清末設法政學堂而得名。教育路,因清末設廣東省教育總會而得名。

因市場行業而得名

瑪瑙巷在中山六路南側,唐代阿拉伯人多在這裡經營瑪瑙集市,因而得名。舊倉巷在越華路,因宋代鹽倉多設於此而得名。倉邊路近舊倉巷,也因在鹽倉東邊得名。米市路在市中心區,歷代為米市圩集之地。賣麻街在一德中路北側,從宋代起為織網、賣麻的市集。豆腐寮在越秀山麓,因山下的井水宜於磨製豆腐,故名。象牙街在解放中路附近,明代為象牙加工作坊。梳篦街在解放中路,居民多經營製作梳篦為生,是產銷之地。榨粉街,清代多設舂米、舂粉店於此。扁擔巷在惠福西路之南,是扁擔集市。竹篙巷,在惠福西路,專營竹篙業。海味街在北京路,清代為海味集市。果欄直街在長堤大馬路北側,為水果蔬菜集市。鐵爐巷在詩書路西側,清代駐粵八旗兵多在此建爐打鐵,製造兵器。新金行在大德路南面,清代為金銀首飾作坊和集市。稻穀倉在百靈路南側,為清代穀倉所在地。寶順大街在仁濟路西面,因清代有寶順洋行而得名。廣德路因有廣德置業公司而得名,這個公司於20世紀30年代由台山華僑集資興辦,經營房地產生意。

其他

市橋巷在海珠南路附近,清代運糞溺多經過這條小橋,人們稱為“屎橋巷”,後改諧音為“市橋”。朱紫街舊名豬屎巷,後改諧音為“朱紫”。尚果里在大德路北,舊名上古里,因讀音不佳,改為“尚果”。牛頭巷在海珠中路,因有小崗狀似牛頭得名。七株榕在海珠中路,因有七株大榕樹(已毀)得名。海珠路舊稱仙牛街、西濠街,擴建馬路後,因與“海珠石”相對,故改名海珠路。寄園巷,因清代有寄園而得名。仰星里,因清代有90歲壽星老人居此,這老人又擅星相術,很多人沖他而來,故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