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現絕跡野生唐魚群

昨日,記者來到從化市西部的一個小村莊,在一條繞田而流的窄窄小溪里看到了野生的唐魚。 梁健宏表示,經過初步鑑定,此次發現的唐魚確屬野生種群。 據悉,根據有關規定,此次發現的唐魚生長區域應當建成自然保護區,私自進行捕撈和運輸者將被法辦。


20多年前已經絕跡並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廣州市特有品種———唐魚如今終於在從化發現了野生群體!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主任梁健宏表示,作為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的魚種,唐魚將有可能成為測定環境質量的一種“指標魚”。

唐魚是廣州特有魚種

據介紹,唐魚又名白雲山魚白雲金絲、紅尾魚等,是廣州白雲山、流溪河附近溪流的特有種。1932年,魚類學家林書顏等首次在廣州的白雲山發現唐魚,由於其獨特的觀賞價值,很快流傳至世界各地,成為人們喜愛的觀賞魚,人們把這種來自於中國的漂亮小魚命名為“唐魚”。

由於唐魚繁殖能力不強,種群小,加之人類開發活動造成唐魚分布區山林破壞,水土流失,山澗斷流或改道,生態環境發生改變等原因,唐魚從上世紀80年代起已經逐漸絕跡。1988年,唐魚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標明,唐魚的瀕危等級為“絕跡”。梁健宏告訴記者,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從1992年起多次進行野外唐魚資源調查,但始終未能發現其野生種群。

曾從海外引進唐魚進行繁育

梁健宏說,唐魚是廣州市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成員,野生種群的滅絕意味著某一生態鏈的斷裂,由此可能帶來的生態災難性後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難以評估的。因此,該中心自2001年立項研究唐魚人工繁育技術,從海外引進了唐魚的親本,並將人工繁育的唐魚向野外放生。為此,救護中心先後於2001年7月和2002年9月,在流溪河、白雲山放流唐魚10餘萬尾。

水溫升高或是唐魚重現原因

昨日,記者來到從化市西部的一個小村莊,在一條繞田而流的窄窄小溪里看到了野生的唐魚。從化市畜牧水產管理中心副主任鄧國斌告訴記者,此地共發現兩個唐魚種群,據初步統計,兩個種群共有唐魚兩萬餘尾。記者在現場看到,孕育著唐魚的這條小溪長約3公里,水流較為平緩,溪流之上還覆有密密麻麻的植物。

唐魚為什麼能夠“失而復現”?據鄧國斌介紹,發現唐魚之後,他們立即邀請華南師範大學有關專家前來鑑定,初步認定為野生種群後,專家表示,唐魚的滅絕有可能是水溫降低引致,而現在的水溫又恢復到適宜唐魚生存的溫度;另外一種可能則是該地區本來就有唐魚存在,但是一直未被發現。

唐魚生長區域應建保護區

此次發現的唐魚會不會是之前人工放流時存活下來的群體?梁健宏表示,經過初步鑑定,此次發現的唐魚確屬野生種群。據悉,人工放流的唐魚目前尚不可能繁殖下一代,而此次發現的唐魚有不少小群體都出現了母魚帶著小魚的情景,有的雌魚還“大腹便便”,即將進入產卵期。這些情況基本表明,此次發現的唐魚屬於野生種群而非人工放流品種。

梁健宏表示,唐魚是世界聞名的觀賞魚,在美國市場上標價達到9美元/條,而與其同屬的稀有魚句鯽已經成為了研究環境質量的實驗動物,作為廣州特有的魚種,唐魚完全可以作為衡量環境質量的一種“指標魚”。

據悉,根據有關規定,此次發現的唐魚生長區域應當建成自然保護區,私自進行捕撈和運輸者將被法辦。(記者葉卡斯)

唐魚小資料:

唐魚體細小,最大個體不超過30mm。體長,側扁,背部微隆,腹部無棱。身體呈現暗綠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金紅色的水平條紋從眼睛直達尾柄基部,叉形的尾鰭呈艷紅色,腹鰭和背鰭略帶黃色。其背鰭和尾鰭的基部有許多帶紅色的小斑點,背鰭與臀鰭呈綠色,邊緣透明。

唐魚身上的每一塊鱗片都有許多小黑點,這些小黑點在“金絲帶”和魚體下半部形成一根根黑色的線條,十分醒目,雖然在小型魚類中算不上格外艷麗,但是清麗淡雅的色彩以及猶如燈魚般的螢光帶格外吸引人。

唐魚多棲息在山區清澈的溪流微流水環境中,性活潑。雖然為生活在南方的群體,但能耐寒,當水溫降至5攝氏度時,仍能正常生活。其為雜食性小型魚類,以食浮遊動物和腐植質為主。

廣州發現絕跡野生唐魚群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