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雕簡介
欖雕 屬於雕刻工藝中的一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欖雕始創於增城新塘鎮,早在明代就已盛行,達到很高水平。明代僧人以欖雕船贈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還親自操刀雕刻;而到了清代欖雕更是歷年的貢品。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是清代鹹豐年間新塘老藝人湛谷生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花船,被稱為雕刻之王;現代欖雕作品繼承傳統,小巧玲瓏,運用了鏤雕、浮雕、圓雕、微雕等手法創作,精雅別致,令人嘆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欖雕藝人
黃學文 ,曾昭鴻 ,伍鴻章 ,蔡祖恩,蘇鎮煥
代表人物
湛菊生
湛菊生:生於清嘉慶壬戍年(1802年),卒於光緒丙子年(1876年)。原名茂蘭,號谷生。增城新塘人。湛菊生自小勤奮抒學、博覽群書,文章出眾、善丹青。尤工人物,畫佛像、觀音、羅漢,用筆雅淡,灑脫生動,鄉人得之如寶。
湛20多歲成為“生員”後。屢應鄉試不中,遂專心於欖雕創作。湛欖雕技藝精湛,在當時的新塘乃至廣州首屈一指。據說,湛所用的刀鑿皆自用精鐵鍛制而成,為刻欖雕,他在家中開一扇向東的窗戶,在朝陽初升時,即取欖核向視窗雕鏤,有事即口含欖核,以便欖核利於雕刻。
湛菊生的作品,歷今一百多年,現留傳於世的只有不到十件。這些作品多收藏於海內外博物館和藏家手中。現珍藏於增城博物館的《赤壁游舫》,是他54歲時刻制的精品,其另一代表作是《十八羅漢》。這些作品將其精湛的手法、深厚的藝術修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令人奇怪的是,作為一代欖雕人師,湛菊生—生沒有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而是過著清貧的日子、究其原因是湛菊生對具作品始終“精益求精”,往往是幾個月才能雕出一件作品,這樣雕刻出來的作品,也只有少數的達官貴人才買得起。因此,欖雕並沒有給湛菊生帶來豐厚的收入。
欖雕歷史
欖雕已經屬於瀕臨失傳的優秀民間工藝。增城盛產烏欖,烏欖欖核必須個頭夠大才適宜於製作欖雕。過去烏欖樹隨處可見,很容易就能挑選出適合用於雕刻的欖核。欖雕興盛時,江浙一帶的手工藝人熱衷於南下增城挑選創作原材料。廣州欖雕就是取材於增城、番禺、中山等地的烏欖。但隨著增城的城市化建設的推進,欖雕依賴的烏欖樹紛紛被連根拔起,該地已很少見烏欖樹了。增城只有三棵樹所產欖核為雕刻上品且可以入藥。雖然價格並不貴,可是收購起來也頗費周折。
抗戰前,國外客商到處找尋欖雕工藝品,當時廣州欖雕從業者9人,其中以陳忠最出名。1955年,廣州市工藝美術聯社及出口公司組織動員藝人復業。區麟、區琦兄弟最先恢復創作,1959年,區麟用兩個特大欖核拼嵌,雕出新作《十二門花窗船》,船上雕刻人物達40多個,神態各異。窗花、錨鏈、尾舵極為精緻玲瓏,木座上刻有“大鬧天宮”圖案。之後,刻有歷史人物、仕女、神仙道佛的產品不斷被創作出來。
1958年廣州市欖核雕刻組成立,後併入大新象牙工藝廠,此時,欖雕的花色品種增加到50多種。如多層花舫、雲龍花瓶、通雕蟹籠、吊鏈宮燈、花塔、古鼎、梅花牙籤筒以至西洋棋等。後由於產值低等原因,在職人員越來越少,20世紀80年代末欖核雕刻組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