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宣上人頻見過

《廣宣上人頻見過》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說明了屢遭廣宣上人打擾的情況;頷聯和頸聯自謙言愧,讀書沒有所得,辜負了這位上人;尾聯說寺廟紅葉堆積無人打掃,委婉地表達了對廣宣上人的不滿。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

作品原文

廣宣上人頻見過

三百六旬長擾擾 ,不衝風雨即塵埃 。

久慚朝士無裨補 ,空愧高僧數往來。

學道窮年何所得 ,吟詩竟日未能回 。

天寒古寺遊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廣宣上人:生平不詳。上人,對僧侶的尊稱。

三百六旬:一年到頭,這裡是經常之意。擾擾:忙亂的樣子。

沖:冒過,撞過。

慚:一作“為”。朝士:朝官。裨(bì)補:有所補益。

道:這裡指儒家之道。

回:回來,或者理解為回復。

1.

廣宣上人:生平不詳。上人,對僧侶的尊稱。

2.

三百六旬:一年到頭,這裡是經常之意。擾擾:忙亂的樣子。

3.

沖:冒過,撞過。

4.

慚:一作“為”。朝士:朝官。裨(bì)補:有所補益。

5.

道:這裡指儒家之道。

6.

回:回來,或者理解為回復。

白話譯文

廣宣上人一年到頭不停地來拜訪我,風雨無阻灰塵也難擋。

一直都很慚愧對朝中大臣沒有什麼助益,也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

經年累月學習儒家聖人之道卻沒有太多的收穫,整日吟詩也顧不上回到住所。

天氣寒冷寺廟中的遊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積了多少紅葉。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此時詩人在京城任職。廣宣上人是一位很活躍的詩僧,以詩文和京城中的士大夫結交。詩人對廣宣上人的頻頻造訪甚感厭煩,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首聯把“擾擾”和“風雨”、“塵埃”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殷勤來訪、奔走於權貴之門的上人形象。“擾擾”表明了詩人無奈而不堪的心情。《詩經·風雨》中有“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表達見到朋友時平靜又喜悅的心情。詩人在這句中也暗用“風雨”的典故,卻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頻頻造訪的不滿。

頷聯說到自己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說的顯然是反話,可以理解為是對廣宣上人拜訪的委婉謝絕。“慚”、“愧”連用,詩人在自謙的同時,表達出他和上人在立身處世問題上的不同見解,他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隔閡。

頸聯仍是自謙,說自己讀書沒有收穫。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為沒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廣宣上人以詩相贈,詩人自謙才疏學淺,整日推敲也無法答覆。不管怎么說,這都是對廣宣上人的回絕。詩人強調他學習的是儒家聖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學,暗含他和上人之間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尾聯提到了“紅葉”有幾堆,在王維《山中》有“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句,“天寒紅葉”的意象刻畫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詩人化用王維詩意,表達他對上人的微諷之意。廣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廟,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於很少待在寺廟之中。詩人說紅葉堆積,無人打掃,旨在勸這位上人當回到寺廟之中。這仍然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的不滿。

韓愈一生以弘揚儒家之道為己任,排斥佛老等學說。但偏偏有所謂高僧廣宣上人,頻頻以詩文討教。詩人出於禮貌,又不能不略為敷衍,但內心深處對於這種奔走於權貴之門的僧人,是非常無奈而又鄙薄的。詩題中的“頻”字已經表達出不耐之情。詩人採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廣宣上人說明他的態度。詩人自謙的語氣一以貫之,他在暗示廣宣,你我之間的過多交往對雙方都沒有太多益處。最深處的原因是各自堅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詩的結尾用意巧妙,意在譏諷僧人終日不歸。詩人說天寒寺冷,紅葉堆積,希望點醒廣宣上人:既然號稱高僧,就應該在寺廟中潛修佛理,弘揚佛法,不必終日奔走在外、蹤跡難尋。這首詩還意在傳達一種詩人所謂“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有負於初心”的人生感喟(韓愈《〈五箴〉小序》語)。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

名家點評

元·方回:昌黎大手筆也,此詩中四句卻只如此枯槁平易,不用事,不狀景,不泥物,是可以非詩訾之乎?此體惟後山有之,惟趙昌父有之,學者不可不知也。觀題意似惡此僧往來太頻,即紅樓院應制詩僧也。(《瀛奎律髓》)

清·何焯:窮年擾擾,竟未立功立事;稍偷閒暇,又費之一談一詠,能不增葉落長年之悲乎?此詩即公所謂“聰明日減於前時,道德有負於初心”者。結句妙,借廣宣點出,更不說盡。宣既為僧,亦有本分當行之事,奈何持末藝與朝士徵逐,不懼春秋迅速耶?言外亦以警覺之也。(《義門讀書記》)

清·王元啟:首四句自慚無補,後四句即用自慚意規諷廣宣。結語所云,正見其可以閉門學道也。(《讀韓記疑》)

清·紀昀:末二句是譏其終日不歸,此評(按指方回評)甚確。又云:昌黎不盡如是,大手筆亦不盡如是也。此種議論,似高而謬。循此以往,上者以枯淡文空疏,下者方言俚語、插科打諢,無不入詩。才高者軼為野調,才弱者流為空腔。萬弊叢生,皆江西派為之作俑。學者不可不辨之。(《瀛奎律髓匯評》)

清·何焯:自嘆碌碌費時,不能立功立事,即有一日之閒,徒與諸僧酬倡,憲何益乎?言外譏切此僧忘卻本來面目,擾擾紅塵,役役聲氣,未知及早回頭,不顧年光之拋擲也。(《瀛奎律髓匯評》)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