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廣太鎮位於普寧市境東北部,面積3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70畝,林地面積19.36公頃,轄2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6.28萬,轄區內有鄭大進墓地、虎頭埔新石器時代古窯群遺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24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9642萬元;增值稅收入(25%部分)完成35.99萬元;地方各稅收入64.05萬元;農民人年均純收入7453元。廣太鎮為揭陽市“一鎮一品”綠化苗木專業鎮,是典型的農業鎮,全鎮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鎮區交通便利快速,省道236線從鎮境中部通過,新建成的潮惠高速穿境而過並在我鎮設立出入口;農貿流通活躍,是潮、普、揭三地農產品集散地,形成以經營水果、蔬菜、肉類為主的市場3個,總面積1.1萬平方米;2015年被評為“廣東省科技創新專業鎮”和“揭陽市科技創新專業鎮”。
歷史沿革
廣太鎮乃來往者必經之道,南岸有碧水岩庵,俗稱“渡頭庵”,昔有學子吟誦“碧水流沙長”之詩句;岸邊有一深潭(稱“觀音娘潭”)和一株古葵樹。爾後舊鋪逐漸擴大,明代年間更名為廣太。“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惠來知縣張玿美以廣太鄉為閩粵往來孔道,界處崇山,離縣甚遠,必需專員管理,應設巡檢一員在廣太駐紮,盜賊私梟,專責捕緝,遇有失事,照專管例議處。若沿途遞解餉鞘人犯等事,凡到廣太,令該巡檢驗明申報,撥役護送,毋庸繞道抵縣,致滋耽擱。詳情允設廣太司巡檢一員,給印信,其巡檢衙役,照經制額數添設,所需官俸役食,將奉在汰北山驛驛丞額編經費銀兩撥給。”(摘自《清·惠來縣誌》 )。
廣太鎮,清代以前屬龍溪部,稱廣太鄉,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稱廣太鎮,置廣太區,包括廣太鎮、新東鄉、區中鄉、月南鄉、溪南鄉、東墩鄉等一鎮五鄉。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改稱第四區,包括廣太鎮、月南鄉、南溪鄉、新東鄉、東墩鄉、葵隴鄉、梅峰鎮、南陽鄉、松陽鄉、雲落鄉、高埔鄉等二鎮九鄉。1949年4月26日廣太鎮解放,同年8月1日惠來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廣太區轄一個鎮和十四個行政村,包括廣太鎮和元青、屯溪、溪北、嶺後、嶺南、新湖、橫坡、石角、葵長、玄武、長春、吉成、溪南等行政村。1952年5月,改稱惠來縣第三區,轄廣太鎮和十個鄉。1953年4月,惠來縣第三區轄廣太鎮和十三鄉、七十三自然村。1956年12月撤區建鄉,改為廣太鎮。1958年9月14日,全縣取消鄉鎮建制,實行政社合一,把廣太鎮、青坑鄉所屬地區合併,成立紅星人民公社。1958年12月惠來、普寧並縣,紅星公社隸屬普寧縣管轄;1961年恢復惠來縣建制後,改稱惠來縣廣太公社。1983年11月實行政社分設,設區建鄉,改為廣太區,轄廣太鎮和十六鄉。1986年10月撤區建鄉,重新改為廣太鎮迄今。
村鎮經濟
種植業
根據當地氣候涼爽的特徵,廣太鎮鎮抓住中國夏季高溫季節芹菜病害發生嚴重,難以種出商品性好的芹菜,市場供不應求的這一實際,廣太鎮政府會同縣上有關部門引資金引技術,與杭州蔬菜販運大戶方老闆簽訂在張家寺村一社種植50畝西芹示範點的契約。
廣太鎮引進美國文圖拉芹菜,在張家寺村種植了55畝的示範點,芹菜長勢良好,且無病蟲危害,豐收在望。芹菜一年種植兩茬,第一茬在8月初上市,第二茬在12月上市,產品主要銷往杭州、鄭州、北京等大城市。根據市場消費看,芹菜市場十分廣闊,芹菜種植株距30厘米,小行距30厘米,大行40厘米,西芹種在10厘米高的壟兩邊,灌水施肥在大行中進行,畝種植芹菜5000-6000株,其生長期為70-80天,株高50厘米上市。每株重量1公斤,每公斤在市場的售價是1元,畝收入1萬元以上,除去投入2000元(土地租賃費、種子、化肥、人工、農藥等費用)的成本,畝純收入將在8000元左右,比單種冬小麥、玉米畝增加收入6500元以上,這對廣太種糧食的農民來說是個夢寐以求的良機。
2009年廣太鎮計畫在廣太張家寺村發展芹菜種植200畝以上,以後逐年擴大面積,芹菜在張家寺的種植民眾看到了實惠,得到致富信息,改變了他們的傳統種植觀念,促進了種植芹菜的積極性,對進一步調整廣太鎮鎮農作物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視窗示範作用,對臨洮的蔬菜支柱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養殖業
廣太鎮是仔豬繁育基地。鎮上把仔豬繁育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和全鎮經濟收入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來抓。鎮上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五個一”的要求,即每個養殖基地有一名鎮主要領導掛靠、有一名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有一套政府專門班子落實、有一個操作性可行的實施方案、有一個詳細考核辦法,鎮上年終考核時看誰的基地規模大,帶動性好,經濟效益高,直接同幹部業績獎罰掛鈎。
養殖農戶進行悉心指導,及時蒐集整理和發布市場信息,解決養殖農戶實際困難,同時,建成了供養殖戶交易的鎮仔豬市場。特別是對養殖母豬的農戶進行了補貼。按照公開透明、據實補貼、直補農民,鎮上對養殖者的能繁母豬和後備母豬進行摸底,將能繁母豬養殖數量、參加保險能繁母豬數量、受益農民姓名(或企業名稱)、補貼標準和金額等情況張榜公示,然後採用“一折通”形式將補貼資金及時發放到受益農戶手中。
鎮畜牧獸醫站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為養殖戶提供信息資料及防檢疫服務,並堅持辦好沿街以疾病防治、肉品監測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櫥窗,做到一周一換新內容。鎮上先後健全了鎮村社防檢疫網路,特別是每逢一集,在仔豬交易市場堅持做到了兩個必保:鎮政府幹部做到保密度,獸醫站技術人員做到保技術,嚴格實行行政和技術雙軌制,嚴把進口和出口兩個關口。
臨洮明珠養殖場,已挖魚池30畝,拉土方10萬方,填溝造田50畝,總計平整土地100畝,栽種各種樹木16000多株,引進布朗果8個系列,引進杏樹、梨樹5個品種,並在魚池裡投放了魚苗,修建了園區道路,建起了納涼、休閒亭台,種植了各種花草。明珠養殖場已發展成為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垂釣、養殖為一體的花園式養殖園區。
鎮上成立鎮養豬協會、村養殖協會小分會和社養殖能手及大戶,形成了健全的銷售網路鎮上以廣太村為核心,以養豬協會為依託,以趙尚文等養豬大戶為龍頭,已建成了30000頭正大豬養殖基地,出欄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有15戶,50頭以上的100戶,10頭以上的2000戶,戶均年出欄達4頭以上。全鎮9431戶民眾飼養良種母豬達萬餘頭,年繁育仔豬達10多萬頭,鎮上相關村被市縣相繼命名為“無公害產品產地和示範基地”。
旅遊資源
虎頭埔古窯址
位於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南坡,1982年6月縣文物普查隊發現,1982年10月,省、地、縣文博部門聯合發掘,共清理了15座陶窯,出土大量的印紋陶片,比較完整的有陶罐3件、窯用鵝卵石7件。
陶器和陶片是泥質灰陶,器形大多為罐壺類。主要特點是高領、鼓腹、圈底、矮圈足,外壁通體飾各種印紋,有條紋、間斷條紋、長方格紋曲尺紋、圓圈紋、葉脈紋、編織紋等。窯形大致可分為平面葫蘆形、平面圓形和平面方形三類。
平面葫蘆形窯共9座,為平面呈“8”形的橫穴式窯,依山勢而構築,以草拌泥作窯底、窯壁。這類窯一般長約3.50米,寬1.50米,分為窯室、火膛、火道三部分,窯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間連線火道,窯室中部有一紅燒土台,用作放置陶坯。
經考證,虎頭埔古窯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