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5年3月,廣東省政府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2005~2020年)》經中國國務院審議後獲得原則上的通過,規劃內容明確提出:2020年建成廣州~肇慶城際軌道交通線。
2008年7月,根據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規劃,擬建廣佛肇城際線。
2009年9月29日,廣佛肇城際鐵路佛山至肇慶段開工建設。
2015年11月26,廣佛肇城際鐵路佛肇段與廣茂鐵路完成接軌。
2016年3月30日,廣佛肇城際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2017年8月18日,佛肇西站啟用,廣佛肇城際鐵路全部車站投入運營。
線路站點
設計參數
技術標準 | |
線路全程 | 84千米(佛山西站—肇慶站) |
設計速度 | 200千米/小時 |
軌道類型 | 無砟軌道、無縫鋼軌 |
軌道標準 | 1435毫米(60千克/米的重型鋼軌) |
正線間距 | 4.4米 |
最小曲徑 | 2200米(困難地段)、2800米(一般地段) |
最大坡度 | 一般20‰、困難30‰ |
閉塞類型 | 自動閉塞 |
信號系統 | GSM-R(無線通信)、CTCS-2+ATO(調度指揮) |
車輛基地 | 佛山西城際動車運用所 |
電力供應 | |
動力方式 | 接觸網供電:50赫茲、單相工頻交流27.5千伏 |
參考資料 |
沿線車站
截至2018年11月,廣佛肇城際鐵路客運站點由東至西依次為廣州站、佛山西站、獅山站、獅山北站、三水北站、雲東海站、大旺站、四會站、鼎湖東站、鼎湖山站、端州站和肇慶站。
序號 | 站名 | 里程(千米) | 車站位置 | 隸屬單位 | |
廣州站——肇慶站 | |||||
1 | 廣州站 | 0 | 廣州市越秀區環市西路159號 |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 | |
2 | 佛山西站 | 30 |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 | ||
3 | 獅山站 | 38 |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興業中路 | ||
4 | 獅山北站 | 42 |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桃園西路 | ||
5 | 三水北站 | 48 | 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南豐大道 | ||
6 | 雲東海站 | 59 | 佛山市三水區雲東海街道基塘 | ||
7 | 大旺站 | 65 | 肇慶市大旺高新區迎賓大道 | ||
8 | 四會站 | 72 | 肇慶市四會市大沙鎮 | ||
9 | 鼎湖東站 | 84 | 肇慶市鼎湖區永安鎮大朗村西旺自然村 | ||
10 | 鼎湖山站 | 93 | 肇慶市鼎湖區桂城街道 | ||
11 | 端州站 | 104 | 肇慶市端州區肇慶大道與慶迎路交叉口 | ||
12 | 肇慶站 | 111 | 肇慶市端州區站北路2號 | ||
備註:廣佛肇城際鐵路廣佛段分廣茂鐵路段(已開通)和廣佛環線城際鐵路段(未開通) | |||||
參考資料 |
線路走向
廣佛肇城際鐵路起於廣州站,向西跨珠江至佛山西站;在佛山境內經南海獅山、三水的西南和雲東海,跨北江進入肇慶境內;在肇慶境內經大旺開發區、四會大沙、鼎湖蓮花、桂城、坑口至端州城區,止於肇慶站。
運營情況
運營歷程
2016年3月30日,廣佛肇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初期每日開行10對動車組列車。
2017年8月18日,佛山西站投入使用,成為廣佛肇城際鐵路城際列車經停站。
2018年8月7日,肇慶站新站房啟用,廣佛肇城際鐵路城際列車全程歷時最短只需60分鐘。
客運流量
截至2018年11月,廣佛肇城際鐵路客流需求為每日2.3萬人次左右,每日開行城際動車組列車僅12對。
設備設施
車輛設施
廣佛肇城際鐵路全線運營和諧號CRH6型電力動車組列車。 和諧號CRH6A型電力動車組由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和製造。該型動車組持續運營速度每小時200千米,單列最大載客數可達1488人,滿足大載客量、快啟快停、快速乘降、編組靈活的城際鐵路運營要求;能夠適應站站停、大站停和一站直達式等多種運營模式;具有安全舒適、低碳環保等特點,並具備與幹線鐵路的互聯互通以及承擔城市群區域內大客流的運輸能力。
運行系統
廣佛肇城際鐵路是一條快速客運專線,採用CRTSⅠ無砟軌道鋪設, 設計速度250千米/小時;搭配CTCS-2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 ,採用GSM-R無線調度方案,軌道標準滿足對接南廣鐵路和廣茂鐵路等其它線路要求。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廣佛肇城際鐵路途經珠江三角洲和嶺南粵西山丘地帶,施工作業需面對密集建築以及溶洞地質等難題。
重點工程
● 北江特大橋
廣佛肇城際鐵路北江特大橋是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長3066.43米,為一座146米的連續剛構橋,跨越寬度1100米、水深約25米的北江航道。
建設規劃
2013年3月15日,根據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公布信息,廣佛肇城際鐵路與廣佛環線城際鐵路對接併線,銜接廣州南站 (廣佛環線預計2022年通車運營)。
價值意義
廣佛肇城際鐵路的建成通車,極大地拉近了廣州、佛山和肇慶三城之間的時空和心理距離,節省了沿線居民的出行時間成本,使得城市之間的“同城效應”加強,並形成“一日生活圈”,便於各地居民在三城之間的日常通勤、上學、購物、休閒、娛樂等日常出行活動。 (南方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