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中重要的參與者,但隨著國民政府的土崩瓦解,跟去了台灣。
介紹
廖維藩:中國台灣第1屆立法委員。1925年畢業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五四運動時期,少年建國社和孫文主義大同盟發起人之一。
五四運動的團體
少年建國社 發起人為郭春濤、鄧飛黃、廖維藩、王文彬(建文),李世軍、左宗彝、范體仁等。其宗旨是擁護孫中山和三民主義,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及其所依靠的帝國主義,力爭在北京的集會、結社和言論出版自由;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並為其實現而奮鬥。吸引會員一百五十餘人。後因王文彬(湖南人,北大學生)與郭春濤爭地位,而范體仁又因京漢路“二七”罷工案被捕,郭春濤等又另與于振瀛、李誠之組織孫文主義大同盟,此社便無形消滅。
孫文主義大同盟 後因廣州黃埔軍校組織反共的孫文主義學會,乃改為中山主義大同盟。 這個同盟是由八個青年發起的,即郭春濤、鄧飛黃、李誠之、于振瀛、李世軍、延國符、廖維藩、王炳鈞,後來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黃少谷(湖南人)等二百餘人。他們是擁護當時國民黨北京執行委員丁維汾和北大教務長顧孟余的。他們每星期開會一次,常請顧孟余講演“馬列主義”。顧是考茨基的學生,其所講的一套,乃是當時修正主義的理論。顧曾在《前進周刊》上發表一文,題目是“為什麼不是階級”,極力否認中國社會有階級存在,實在是反馬列主認理論。但中山主義大同盟中人,還認為很合口味。這個同盟雖然口稱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實質上是企圖在北京與中共和青年團爭取青年,培植力量,以爭取成為下次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進而獵取中央委員。(後來郭春濤、李世軍果取得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而郭春濤又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山主義大同盟盛極一時。後來大部分人加入汪精衛的改組派,並同時為馮玉祥服務。
軼事
嚴怪愚(1911-1984),邵陽東鄉(今邵東縣九龍嶺鄉)人,1939年嚴從重慶國際新聞社負責人范長江處獲悉,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日偽漢奸政權。嚴不顧蔣介石的禁令,寫了一篇題為《汪精衛叛國投敵》的訊息,率先在邵陽《力報》發表。
國民黨當局對此大為惱火,命令邵陽警務司令部於1940年4月13日查封了《力報》,爾後,又逮捕了總編輯康德、主筆馮英子和採訪主任嚴怪愚。在輿論的壓力下,將馮和嚴交保暫釋。嚴怪愚出獄後,即赴國民黨省政府所在地耒陽,找國民黨省黨部書記廖維藩評理。嚴問廖:“查封命令上說《力報》言論荒謬,究竟在什麼地方?”廖維藩胸有成竹地回答:“蘇聯向芬蘭進兵時,你們說不是一種侵略行為,這就是公然為蘇聯辯護”。嚴愚馬上拿出國民黨中宣部給各報的指示,大聲嚷道:“上頭指示說,蘇聯是我們的友邦,我們不能有得罪蘇聯的言論,這又做何解釋?”廖尷尬的搪塞說,“這個指示,我們省黨部沒有收到。”嚴譏諷地駁斥道:“只怕收到了也沒有看到吧。”廖頓時語塞,很久才說:“有些事,中央有中央的政策,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苦衷。”這時,嚴怪愚憤怒說道“請問書記長,我們辦報人是遵循中央的政策呢, 還是適應你地方政府的苦衷呢?”幾句話把廖維藩詰問是張口結舌,理屈詞窮,最後不得已下令釋放了嚴怪愚等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