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孔

廖朝孔

廖祖妣廖氏大娘,是廖三九郎公的獨生女,招夫婿張願仔公。 廖三九郎公很富有,可是沒有子嗣。 合族一世祖(張廖始祖)是元子張公,妣廖氏媽。

廖朝孔(1678年-1736年),台灣清治時期人物,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的客家人,屬於張廖家族,為台中西屯地區的開拓者。

簡介

廖朝孔(1678年-1736年),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的客家人。為張廖家族十二世祖,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當時二十四歲,帶領著弟弟廖朝問、廖朝路及堂弟廖朝近、廖朝聽等5人,來到台灣雲林,而落腳二侖一帶,相傳他們是西螺七嵌張廖氏的始祖。。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廖朝孔到台中西屯(西屯當時是在諸羅縣境內)一帶探勘。當時,西屯區仍是巴則海族世居的地區。
清武家廟全景。而後廖朝孔於雲林二侖基業成功後,於三個兒子之中,留下老二,帶領老大,老三到西屯另行開墾,廖家為詔安客家人,廖朝孔等人為西屯的開拓者,廖朝孔渡台時,起初在雲林縣二侖鄉一帶開墾,雍正12年(1734年),接受台中岸里五社總通張達京邀請,與秦登﹝廷﹞鑒、姚德心、江又金、陳周文等墾首,合組“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發台灣中部平原,出資開墾葫蘆墩圳(舊稱貓霧圳),引大甲溪於朴仔籬口,圳分上、下埤,長約四十餘里灌溉東堡千餘甲地。當時以廖朝孔為墾首之持有地分布在永興莊一帶﹝即今西屯區港尾里﹞,廖朝孔便成為開發西屯地區的重要人物,其子孫繁衍也多分布在這一個地區,港尾里有一間清武家廟垂裕堂便是紀念他的祠堂。
廖朝孔享年六十三歲,生育有三子,廷鎬、廷金興(金、興合為一字)、廷鈺,皆是捐納後當監生,今祀港尾里“清武家廟”。
廖朝孔的支系的族譜字輩排序:“上國朝廷時士天、正心大學本宜先、榮光獻瑞成名世、列位聖君亦尚賢”。

清武家廟垂裕堂

廖朝孔從雲林二侖帶來的墾戶大多落腳在西屯一帶,子孫繁衍越來越多,宗親廖登渭為了慎終追遠和凝聚宗族力量,清光緒12年(1886年),倡議興建家廟,獲得廖建三、廖國治等張廖族人熱烈回響,捐錢、獻地,推派三人管理公業。光緒13年﹝1887年﹞開始興建,而於1911年祠廟落成,並繼續興建左、右護龍(即圍屋),大正5年(1916年)完成所有建築。其後雖曾因天災,人禍造成損壞而有所修補,但整體建築仍維持著以前的規模,只是,隨著民間興起收藏古物的潮流,一些不肖的貪婪小人,為了利益而將屬於張廖家廟傳統建築的裝飾部分如木雕鰲魚、鳳凰等偷走。

張廖家廟是由正殿、三川殿、過水廊、左右護龍及二個山門連線形成一格局頗為壯闊的長形立面,由空中鳥瞰,可發現三川殿透過二條過水廊連上拜殿、正殿形成封閉性的空間,此空間於祭祀儀典時正可顯現其神聖性。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樑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梁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以及藍漆圓窗配以灰色條紋的萬字圖案,其協調而樸拙的建築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廖姓為台灣第十八大姓,全台以雲林最多,台中次之,在台中市為第五大姓,集中於西屯區。

張廖源流

張廖始祖 (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清武始祖 ) 是廖元子公。原名是張願仔公, 字再輝;張天正公之三子,母陳氏,原籍 住在 福建省雲 霄縣和尚塘(二都官陂的北邊)。(上承張姓源流)
祖妣廖氏大娘,是廖三九郎公的獨生女,招夫婿張願仔公。(上承廖姓源流)
廖三九郎公 ( 廖化 ) 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他是廖大娘的父親,也是廖元子公的岳父兼養父。 廖化公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封為員外郎,賜九品銜,人家稱呼他為”三九郎”。
元朝順帝(公元1341~1364年)時,白蓮教猖亂。張願仔從福建省雲霄縣和尚塘逃難到詔安縣二都官陂坪寨;他在私塾教書,住在廖三九郎公的別墅。
廖三九郎公有一個獨生女,名叫廖大娘, 品貌端莊,敏慧賢淑,精通詩書,事親至孝 。
廖三九郎公很富有,可是沒有子嗣。他看到張願仔 為人俊秀又豪傑,忠厚又老實;有意招贅張願仔為女婿。後來張願仔答應了。
廖三九郎公就招贅張願仔為女婿兼收為養子,並替他改名,叫做“廖元子”。廖三九郎把廖元子看做親生的兒子,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他去處理。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
廖三九郎公怕他死後,廖元子會忘廖還張,所以對元子立誓說:“得到我的產業,繼承我的廖姓會昌隆;如果得到我的產業,卻忘了繼承廖姓,就不會昌隆。”元子也回答說:“在生的時候,我一定姓廖,不過死後就要歸宗姓張”。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廖元子已經四十八歲,獨生子廖友來才出生。在友來還未成年時,廖族有親人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的社會律法,往往會連累廖氏全族。
這時候,廖元子挺身和官方申辯。由於官司拖延很多年,結案後,廖元子在返家途中患病,生命垂危。臨終前,他囑咐廖友來,說: “我深受你的外祖父母知遇的恩惠,應該捨命去報答,可是現在未能如願;你一定要代替我報答。記得子孫在生的時候要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後應該姓張,以記得不忘本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說:“凡是我的後代子孫,在生時姓廖,死後寫著姓張,不可違背祖命,以報答廖族的恩德。” 他並告訴四個兒子說:“我們本來姓張,在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先宗祠。以後每年應該回去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要姓張或姓廖就隨個人的意願。而廖家的公媽更不可忘記。”
上述故事敘述廖姓(或張廖姓)人,”生時姓廖,死後歸張”ㄧ嗣來繼承張和廖二姓”的由來。還有“張骨廖皮”、“活廖死張”、“人廖神張”、“雙廖”、“一嗣雙祧”的說法。這個故事說明廖姓先人感恩圖報,又不忘本的美德。
這是張廖家族一世祖元子公及二世祖友來公的感人事跡,希望張廖姓的後裔銘記在心。(以下請繼續看祖訓七條)
清河始祖是天正張公,妣林蔡氏媽。
武威始祖是三九郎廖公,妣邱氏媽。
合族一世祖(張廖始祖)是元子張公,妣廖氏媽。“張公廖媽”。

地理分布

雲林縣西螺鎮、二侖鄉、侖背鄉
台中市西屯區、大雅區豐原區
南投縣南投市
新北市土城區、板橋、新店、安坑
桃園縣大溪鎮
嘉義縣竹崎鄉
《官陂張廖族譜序》(十五世裔孫耀箕有南拜撰)文中記述:先祖自康熙、雍正陸續渡台,最初都散居在西螺、三條圳、台中西屯、南投、豐原、西員寶、大溪街、板橋、新店、、羅東、四結、宜蘭等地謀業營生。
張廖家族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客家人,說詔安客語。
詔安客後代全台約六十萬人;雲林縣的詔安客主要分布在西螺、二侖、侖背三鄉鎮,約有五萬人;還能流利講詔安客語的,只有侖背、二侖地區約八千。
人;其他地區零星分布,人數很少。
台中市西屯地區雖有不少張廖家族的聚落,長久以來與福佬語系族群生活在一起,逐漸被同化,而失去了“詔安客”的文化與語言。平時都用台灣閩南語溝通,有的人也不知自己是詔安客。(被稱為“福佬客”就是不會說客語的客家人)

祖訓七條

“張廖”氏一族有七條祖訓,於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興建祖祠周圍大樓時,於其大門門崁設七崁,用意是要子孫時時刻刻銘記祖先留有七條祖訓;亦有一意為 西螺七崁的“七崁”,就是源於這七條祖訓,“崁”原為“欠”,意指子孫欠祖先恩澤,必須追宗祭祖,時時感念祖先恩澤 。但不管原意為何,都是在告訴子孫要記住源本為何,從此子孫稱這七條祖訓為七嵌箴規。
第一嵌:生廖死張故曰張廖:“生存姓廖”,戶籍、兵籍、財產、名號、生辰、結婚屬之,“逝世姓張”,神主、墓誌、祭祀、神鬼屬之。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無類: 牛犬獸類也,知主之恩,況於人乎,不食牛犬,有不食之恩,牛犬有恩於人也。獸類知恩,人獸雖異,而靈性知恩則同,故曰無類。
第三嵌:得正祀位猶勝籃轎八台:古制養子為嗣但未有養孫廖三九郎收廖元子為養子但元子因族人諍訟知識突然逝世以致廖三九郎膝下猶虛因此三久郎希望孫廖友來“得正祀位”,而此事獲得邱高太祖妣的認同:“子孫孝順,母祖慈愛,竹藍為轎之樂,猶勝八台(八人抬之大轎)。”,而友來也奉行遺命,是謂一嗣雙祧,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
第四嵌:嗣續為女繼絕為先:。無男而以女承嗣者,招婿生男,生廖死張固然也。如獨生子,則生身之父無歸宿,待子生孫,需先繼生父,為當務急,嗣女須書“張廖媽”以明由來,婿歸本姓,例不入張廖之祠,此繼絕為人道之始也。
第五嵌:制無苟恐生氣: 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氣之兒,乃胎較攸關也。守制前有孕,須求束帶以資分別,帶以布束腰,布長與柩齊。
第七嵌:遷籍譜天下一家:遷籍外出,姓張姓廖聽其自便,然必須修譜,庶幾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譜之宗旨也,子孫分布雖遠,序譜一查,天下猶一家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