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金雞亭中學

廈門市金雞亭中學

廈門市金雞亭中學為1998年廈門市政府批辦的的全日制公辦學校,原為完全中學。學校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根據學校實際,提出“科研興校,人文見長,全面育人,創建特色”的辦學理念,以爭創省國中示範校為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硬體和軟體建設速度,提高數位化水平,重視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向教改要質量,向科研要效益,努力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素質教育在紮實推進中取得明顯的成效。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廈門市金雞亭中學廈門市金雞亭中學

改革鼓點聲聲,課改春風陣陣。在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學院的直接領導和指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該校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根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廈門實驗區實驗方案》和市教委、市教育學院的有關要求,制定《金雞亭中學課程改革實施方案》,樹立課改新理念,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組織實施,努力構建以思想道德為核心,以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構建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為保障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教育教學體系。

教育科研

一、轉變觀念,深入研究,全面完整實施課改試驗方案

課改實驗工作一啟動,學校成立了以鄭訓龍校長為組長的試驗領導小組,下設課改辦公室、學科指導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對我校課改實驗驗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在實驗進程中,領導小組成員深入教學第一線,調查研究,發現問題,與廣大教師共同研討,不斷探索,著重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l、傳統教學觀念與課改新理念的矛盾

課程改革蘊含著素質教育的嶄新理念,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點。有的教師在過去長期使用舊教材的基礎上,積累了豐富、嫻熟的知識教學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面對新教材,在教學方法處理上,頗感不適應。《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這次課程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強調課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明確指出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把素質教育的思想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真正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我們充分認識到教育理念的改變乃當務之急,重視對全體教師的通識培訓,充分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以校本培訓為主,先後組織了以下幾種形式的學習:

(1)組織有關教師參加市教委組織的暑期和寒假通識培訓,每位教師撰寫一篇課改培訓心得體會,可謂學有所得。教科室已把這些心得體會彙編成冊。

(2)做好校本培訓。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課改檔案,利用星期三教師政治學習的時間觀看暑期通識培訓的部分光碟。

(3)組織承擔課改實驗科目的老師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深入理解課改理念,指導課堂教學,並要求每人每個月撰寫一篇心得體會和一篇個案。

(4)校領導、有關處室主任和課改教師先後參加了市教委組織的專家報告會和創新研討會。

(5)學校購置許多的有關課改教學理論方面書籍和音像資料,加大設備投資力度,提高現代化教學手段。

(6)邀請市教育學院院長助理易化做學術報告:《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情況介紹》;市教科所所長譚南周做學術報告:《教育科研論文撰寫的若干問題》;市教科所胡勝利做學術報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

(7)組織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推廣“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個人加減,課後反思”的備課研討模式,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通過以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全體教師充分認識到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課改實驗責任心和緊迫感,能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逐步提高對新課程的認識和適應程度,為課改實驗的實施和未來的滾動推進奠定必要的課改理論基礎。

2、教材內容多、學生活動多與課時少的矛盾

新舊教材比較,刪去了一些舊內容,增加了現代化新知識,倡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進程,活動多,凸顯授課課時不足,這一矛盾成為課改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1)學校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同教師共同研討《國家課程標準》,理解新教材的編寫要求,鼓勵課改教師用新理念、新方法大膽處理教材。在沒有增加課時的情況下,較好地完成各部分教學任務。

(2)加大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投入,多渠道利用教育資源。在教學硬體上,多媒體教學手段走進課堂,已有的教室和3間理、化、生實驗室添置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開通校園網和寬頻網,拓寬教師和學生獲取教育資源的渠道。

(3)充分利用我校現有教學設備,鼓勵教師自己製作教學課件、幻燈片、模型、教具,改進小實驗,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向40分鐘要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針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生物科的案例調查法,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科的問題導學法,教師對新教材作增減處理、設計出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的疑難問題,教師加以點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歷史學科的活動與探究,是課內或課後的學習活動,有小組討論、小遊戲、故事會、小製作、看圖分析、動動手等。

(5)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作為教學研究的重點,各學科教研組研究活動每周一次,定人主講,逐單元逐節課討論。

(6)鼓勵教師撰寫課改總結,在校辦刊物《教研之窗》交流探討。

3、基礎知識教學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的矛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並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針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師對基礎知識教學抓得比較緊,而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不夠的種情況,我們採取了幾條措施:第一,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方法,開展合作式學習,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第二,課後要給學生布置小實驗、小製作、小調查、小觀察,指導學生閱讀,或上網查詢與本學科相關的資料。第三,利用活動課給學生介紹一些科學發展史,並在科學方法上加以指導,閱覽室、實驗室、電腦室向學生開放,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能力。第四,鼓勵學生從社會和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思路,寫出報告,教師給予指導。

二、努力實踐,積極探索,全面解讀驗證新標準新教材

2001年9月,該校史、地、生、體、音、美六個學科首先啟動課程改革實驗,其中歷史科和生物科是廈門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學科基地校,2002年9月以後滾動推進到其他學科。我們認為,承擔課改任務的老師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方法是做好課改實驗的關鍵。啟動課改工作以來,我們先後進行了以下幾種類型的校級觀摩研討活動:課改觀摩研討;非課改科目“舊課新上”的觀摩研討;創新課堂教學觀摩研討;“常規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觀摩研討。

通過觀摩活動,廣大教師對課改的理念及與課改理念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各教研組認真評議的基礎上,為營造濃厚的課改氛圍,總結經驗,進一步推動我校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開展,我們先後召開四次校級課改觀摩研討會。研討會上,開課教師做了授課說明,各教研組代表做了點評並交流了對本學科課改工作的做法和思路。通過研討,由點帶面,使廣大老師對課改工作的認識上升到一定的理論層面。

通過觀摩活動,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結構和學生舊的學習方式,將教學的傳統知識灌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的過程,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已成為我校全體老師的共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積極創造機會與學生溝通、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通過改進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如歷史課堂教學通過“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練一練”、“手抄報”、“歷史小論文”、“課堂小辯論”、“課堂討論”、“專題辯論”、“研究性學習”等形式解放學生眼睛、雙手、頭腦、嘴、空間、時間,使學生勤學、樂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如生物科的案例調查法,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科的問題導學法,教師對新教材作增減處理、設計出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的疑難問題,教師加以點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開展課題研究促進課改,推進學校教育科研進程

1、 加強課題管理,建章立制。

課題研究是突破課改重點及難點的重要途徑。學校頒發《金雞亭中學教育科研管理辦法》和《金雞亭中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及獎勵條例》,以科研帶動教研,以教研促進課改。鼓勵教師在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學生情感及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學生的學業評價等方面進行課題研究,並積極申報校級和市級的科研課題。各教研組制定科研、課改工作計畫,確定校級科研課題,初步形成校本課題和市級課題的科研網路,抓課題研究的落實,做到有計畫,有過程材料,有階段小結,形成市級和校級課題研究體系。校領導帶頭進行課題研究,真正做到以課題研究促進課改。

2、 科研氛圍濃厚,成果顯著。

(1)、 營造學校課題研究的氛圍,教師普遍具有課題研究的意識,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面較廣。教師中參與校級以上課題科研人數達到100%,其中包括:市“十五”科研規劃課題兩個:鄭訓龍校長主持的《中學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全校科任教師都參與;吳金忠書記主持的《陶行知“真人”教育與新課程整合的研究》課題組成員10人;市級首批課改課題《國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品質問題的研究》,課題成員4人;校級課改課題15個,課題成員50人。

(2)、 初步形成以市級課題為龍頭,校級課題為輔助的課題研究網路。

實行課題分級管理,建立相應激勵機制,與年度考核相結合。

(3)、重視套用性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推廣,課題研究有實

效。已經出版了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著《實踐與探索》(鄭訓龍校長主編),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案例和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

(4)、校級科研刊物《教研之窗》創刊至今已編印58期,刊發本校教師教育科研研究文章500多篇,近百萬字,與各校交流,效果良好

(5)、先後編印《金雞亭中學教育教學論文彙編》(四、五)、《金雞亭中學“舊課新上”案例彙編》《金雞亭中學課改心得體會》(一)、《金雞亭中學素質教育案例選集》(一)、《金雞亭中學首屆陶研論文彙編》等。

(6)、2001年9月啟動課改實驗以來,本校教師有60多篇課改論文或者案例在市級以上專業學會或者雜誌上發表或者獲獎。

以課題研究和教育科研促進課程改革是我校課改實驗的一個重要特色。通過課題研究深入探討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問題,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問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問題等,教師在教育科研及其套用研究中,不僅逐步提高了教育理論水平,也最佳化了課堂教學,提升了教學品位。

3、辦好《教研之窗》,形成特色。

在鄭校長的嚴格把關下,《教研之窗》先後編印了“初一年課改實驗研討專集”、“中學語文研討專集”、“中學英語教學研討專集”、“中學德育研討專集”和“課改觀摩課研討專集”、“2002年課改階段總結交流專集”、“課堂教學創新案例專集”等58期,刊發了刊發該校教師教育科研研究文章500多篇,近百萬字,一篇篇文章匯聚了老師們勤於實踐,勇於理論探索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了校領導關注教育科研,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殷切期望。《教研之窗》成為倍受廣大教師歡迎的教學研究、教育科研交流園地,對提高我校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檔案管理,分門別類,全面規範課改檔案專項管理要求

檔案管理是課改實驗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做到專項管理,專人負責。我們建立了以下幾種課改檔案門類:上級課改實驗的有關檔案,校內課改實驗的有關檔案,課改實驗通訊報導,課改心得體會及論文,個案分析,課件製作,教學錄像和錄音材料,課改學科教師業務檔案,家校聯繫等等。市課改調研組認為,我校“檔案材料很有特色,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學校把課改工作放在學校的整體工作之中,真正溶入學校的工作之中。檔案材料翔實,規範有序。材料非常好、實在,是一種很好的建檔方式。”

五、組織選修課、活動課教學,探討校本課程,完善學校課程體系

l、在選修課安排上,根據實際開設了文學欣賞、演講技巧、英語口語、數學競賽、書法繪畫欣賞、音樂欣賞、計算機教學等課程。

2、在活動課安排上,開設了音樂合作與作品分析、電腦網路知識和網頁製作、環保教育、旅遊地理、廈門歷史變遷及人文景觀水土人情等課程,要求全體學生參加,保證活動課有具體內容並就活動課的評價問題進行積極探索。

六、探討綜合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要建立起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在評價中關注學生的發展。我校在改革原有評價辦法的基礎上,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1)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評價,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2)學生生活經驗的評價,鼓勵學生對生活進行提練和超越,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畫,進行探究,得出結論;(3)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體驗喜悅、成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4)實驗過程、調查過程的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提升動手能力,學會合作。

2、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如地理科讓學生把認為優秀的作業、小製作、小論文、課前收集的材料等裝入袋中,老師定期進行抽查和評定,使學生建立自信,正確認識自己。

3、嘗試建立課改學科學生綜合評價體系。課改學科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出發點,加大綜合能力的評價,把學習態度作為重要的考核目標,把平時課堂討論發言、製作、實驗、撰寫小論文、製作手抄報、參觀、調查活動、競賽活動、閱讀課外書籍等都列入評價的內容

學校規模

校舍建築面積14695平方米。

專用教室30間;梯形教室一間,面積216平方米;計算機教室2間,面積220平方米 ,學生機110台;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每個老師一台電腦並連線網際網路。

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配備齊全。電教器材室2間,面積54平方米。勞技教室兩間,每間面積68.5平方米;音樂專用教室2間、面積分別為91平方米和68.5平方米;美術專用教室一間,面積 91平方米;音樂、美術器材室各一間,面積各為21平方米;體育器材室2間,面積合計130平方米,按部頒教學器材配備目錄配齊各種器材;書庫2間,面積131平方米;學生閱覽室1間,面積130平方米;教師閱覽室1間,面積95平方米;有250米標準環行塑膠跑道和100米的直線道;有標準籃球場4個、排球場1個;有舞蹈練功房一間,面積120平方米。有一學生食堂,面積680平方米,餐桌360座;衛生室1間,面積30平方米,按需要配備器械和設備。

有功能齊全的心理輔導中心,為思明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現全校有30個教學班。

辦學特色

科研型教育

廈門市金雞亭中學為1998年廈門市政府批辦的的全日制公辦學校,原為完全中學。學校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根據學校實際,提出“科研興校,人文見長,全面育人,創建特色”的辦學理念,以爭創省國中示範校為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硬體和軟體建設速度,提高數位化水平,重視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向教改要質量,向科研要效益,努力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素質教育在紮實推進中取得明顯的成效。首屆高中、國中兩級畢業班參加升學考試首戰告捷,就有關部門以高一年入學成績劃定專科以上有效人數而言,聯考完成率為217%,中考國中教學質量評估指數P值超委屬中學平均值,名列委屬中學24所第11位。到了2002年,因義務教育發展的需要,學校改為初級中學。幾年來,教育教學質量保持強勁態勢,2004年獲市、區“2004屆國中教學質量進步獎”;2005屆中考成績穩中有升,中考綜合指標在島內22所公辦中學中名列第八位,超過3所一級達標校,2所二級達標校和3所三級達標校;2006屆中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國中教學質量評估指數位居全市第四名,被媒體譽為“黑馬”,獲思明區“2006屆國中教育教學質量獎”。2007屆中考又取得新突破,綜合指標居思明區11所中學第三名,獲思明區2007屆“國中教育教學質量獎”和“廈門市2007年國中教學優質獎”。

課題研究

教師在廣闊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領域,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問題,以科學研究精神和方法去教學,努力在研究狀態下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了“科研工作常規化、常規工作科研化”的辦學特色,已形成多級化、民眾化、制度化局面。目前,一個國家課題、一個市級課題、三個區級課題和第三批十一個校級課題同步展開,構建了覆蓋學校教育教學方方面面的教育科研網路化框架。堅持辦好《教研之窗》,成為教師教研近距離對話、交流、互動的平台,對外科研宣傳、交流的視窗,該刊每兩周一期。近三年先後有黑龍江、無錫、南京、杭州等省、市區教育考察團蒞校參觀學習。接受連城朋口中學吳校長到校掛職學習,接受對口支援學校長汀新橋中學後備幹部來校培訓(以上均為一學期),承擔莆田城廂南門學校三批(每批為期一學期)教師(共16位)來我校進行課改實驗跟班學習培訓的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

鄭訓龍校長親自擔任市級十五課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組組長,經歷三年研究,形成了“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的理論框架,編輯出版了《實踐與探索》兩本心理健康教育專著,其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的指導性、可操作性尤為突出,課題專家組鑑定評語為:“該課題研究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整個研究資料翔實,工作紮實,成果豐碩,在省內屬於領先水平,有較高的推廣價值。”目前,學校承擔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2005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的實驗研究》正全面紮實展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四名“教育

在校園推行“讀名著,賞名曲、名畫,看名影視”活動,把“四名”活動作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徑。在日常教學滲透的同時,結合讀書節和藝術節,開展系列活動。切實落實學生管樂隊、合唱隊和心理漫畫、彩陶等興趣小組活動的正常化,做好《藝海拾珍》專欄的出版和午間名曲的播放,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好每周一節的閱讀課,建立讀書積分卡制度,引導學生熱愛閱讀,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辦好學校的突破口,使“讓讀書成為習慣”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我們把名影視活動列入學校活動課程,對國中階段各年級的必看影片及選看影片作了統籌安排。名影視活動注意與學科教學結合,與重大節日及專題教育活動結合,組織學生寫觀後感,開展影評活動,強化影視文化對學生在文化觀念、審美能力、人格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現已整理形成《名曲欣賞》、《名畫欣賞》、《名著導讀》校本教材。我校自2002年以來保持市“文明學校”和省“模範職工之家”稱號,是市教育系統“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市“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廈門市工會女職工工作先進單位”,省“實踐行知思想,促進教育改革先進單位”、 2005年全國第三屆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比“先進單位”、 市“2005年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心理輔導特色學校”,全國首屆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TOP TEN(十佳)學校、“廈門市巾幗文明崗”、思明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區“學習型單位”、區“文明學校”、區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第一屆“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親職教育工作優秀家長(家教)學校,區“五四紅旗團組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