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of Xiamen University)是廈門大學二級學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於2011年3月30日成立,是在原海洋與環境學院的環境與工程學科和生命科學學院的生態學科基礎上組建而成。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環境科學系、生態學系、環境與生態工程系3個教學系,設有3個本科專業,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教學科研系列教師67人。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學科可追溯至成立於1982年的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學科可追溯至1922年陳嘉庚先生親自設立的植物學和動物學兩科。

•生態學學科發展

學院活動 學院活動

1950年,學校籌 建亞熱帶植物研究所,何景教授兼任所長。

1980年,在植物學、動物學專業招收生態學方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7年,動物學獲得首批國家級重點學科(含生態學)。

1991年,設立生物學(含生態學)博士後流動站。

1993年,生物學(含生態學)獲批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

2002年,招收生態學專業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同年,獲批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生物學培養基地(含生態學),並成立廈門大學濕地與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2004年,生態學獲批福建省重點學科。

2006年,獲批福建省高校亞熱帶濕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

2007年12月,獲批水生生物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含生態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獲得批准建設。

2010年8月,獲批福建省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月,列入國家生物學拔尖人才培養試驗計畫(含生態學)。

2011年3月,環境與生態學院成立。8月,獲批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環境科學學科發展

1982年,廈門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成立。

1992年,整合我校海洋學系、化學系、生物系和分析測試中心等單位的相關研究力量,在原環科所的基礎上成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開始招收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環境化學和環境毒理學等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4年,設立環境科學碩士點。1995年,設立環境海洋學博士點,成立廈門大學海洋生態環境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1996年,更名為環境科學博士點,以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和海洋學係為支撐單位,廈門大學與福建省政府共建海洋與環境學院。

2000年,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招收環境科學方向的本科生,成立中國第一個由國家和地方聯合共建的教育部、福建省海洋環境科學聯合重點實驗室。

2003年,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同年,與美國舊金山大學合作設立中國第一個環境管理類國際聯合培養項目-中-美環境管理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

2004年,環境工程學科獲批福建省重點學科。

2005年3月,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獲科技部批准建設。10月,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成立。

2007年,環境科學獲批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同年,獲批設立海洋事務國際碩士專業。

•學院組建

2011年3月,在原海洋與環境學院的環境學科和生命科學學院的生態學科基礎上組建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8月,獲批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2012年9月,學院搬遷至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環境與生態學院大樓。

2015年10月,水環境健康與安全協同中心獲批福建省第二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環境科學系、生態學系、環境與生態工程系3個教學系,設有3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定 
專業或方向授予學位
環境科學系 環境科學 理學
生態學系 生態學 理學
環境與生態工程系 環境生態工程 工學
資料來源: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 學院師資

截至2017年11月,學院有教學科研系列教師6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30人,助理教授5人。其中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萬人計畫 ”入選者1人、“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3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3人、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福建省教學名師1名、福建省百人計畫(長期)5人、福建省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2人、福建省特支人才“雙百計畫”入選者3人、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3人、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11人。另有“長江學者 ”講座教授1人、廈門大學講座教授5人、福建省百人計畫(短期)1人。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和教育部創新團隊各1支(與海洋與地球學院聯合組成)。學院行政管理團隊16人(含團委),工程技術系列人員25人,實驗室自聘工程技術人員48人,博士後14人。

傑出人才 
雙聘院士:唐啟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白敏冬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白敏冬、黃邦欽、王大志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史大林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白敏冬 “萬人計畫”入選者:王大志
“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史大林、沈英嘉、張祖麟
“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黃邦欽、張祖麟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王文雄 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王大志、史大林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黃邦欽、葉勇、曹文志、王大志、陳能汪 國家級教學名師:陳小麟
福建省教學名師:袁東星
福建省百人計畫:李慶順、白敏冬、史大林、沈英嘉、張祖麟、翁齊浩(短期)
福建省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白敏冬
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嚴重玲 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白敏冬、王大志
福建省特支人才“雙百計畫”入選者:白敏冬、王大志、黃邦欽
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周韞韜、林坤德、朱旭東 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王文卿、曹文志、黃凌風、李權龍、黃曉佳、王明華、黃金良、陳鷺真、吳水平、孫萍、馬劍

教學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福建省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福建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有13個PI科研實驗室、2個野外研究平台、1個穩定同位素比率質譜實驗室、1個可控溫室並擁有完善的動植物標本館,並在福建武夷山、南靖等地建立了實習基地。

福建省特色專業建設點:環境科學

福建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環境科學

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2個,2個福建省重點學科。

•學科授權目錄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海洋事務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海洋事務

•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環境科學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生態學、海洋科學

福建省重點學科: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與海洋與地球學院共建)

•學科評估

2008年,學院環境科學在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九;2012,生態學在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第十。根據“Web of Science”ESI統計,從2012年開始,學院環境與生態學科進入該學科領域研究機構全球排名前1%。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國家級科研平台,4個省部級科研平台,以及3個校級多學科交叉研究平台。

國家級科研平台: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海洋與地球學院共建)

省部級科研平台: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陸界面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水環境健康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校級多學科交叉研究平台: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影響評價中心

科研成果

科研獲獎 科研獲獎

2012-2015年,學院承擔國家及省市各級科研項目140餘項,爭取的科研經費超1.6億元;其中,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高藻水源地供水衛生保障羥基自由基氧化技術研究與示範”,承擔或參與承擔國家“973計畫”課題5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9項,牽頭承擔了“封閉海灣典型生境物理修復和生物修復的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東南沿海半封閉海灣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干擾的回響評價、生態重構技術及示範”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參與承擔9項;參與其他部委公益性專項4項。

2012年-2015年,學院教師在環境、海洋及生態學科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SCI/EI等研究論文400餘篇;榮獲省部級各項科研獎勵7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

2017年1月,學院白敏冬教授課題組的“基於羥基自由基高級氧化快速殺滅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術及套用”項目,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合作交流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瑞典隆德大學工學院、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理學院、美國馬里蘭大學農學與自然資源學院、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台灣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台灣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台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台灣宜蘭大學環境工程系、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台灣中興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台灣東海大學熱帶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簽署合作協定,開展學生交流、科研合作等。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 院徽

院徽中心以環境和生態兩個英文單詞“Environment”和“Ecology”的首字母“E”共同組成,緊緊相連,象徵著學院以環境學與生態學為學科建設基礎,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攜手前行,展望美好發展前景。“E”似書本造型,堅實大方,體現學院紮實嚴謹、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藍色底版象徵廣闊天地,既寓意環境生態科學研究的寬廣領域,也揭示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偉大目標。

文化活動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舉辦了“哆啦A夢與舞蹈王國”第五屆假面舞會等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了重走長征路,踐行新思想等實踐活動,組織教職工參加了學校第18屆教職工運動會。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沈小平
黨委副書記周克夫、許美霞
院長李慶順
副院長曹文志、王新紅、史大林、王文卿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