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既有傳統海洋學科歷史悠久、紮實雄厚的基礎,又有瞄準新興學科前沿的開拓與進取,更有與人文科學、社會學、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成功。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初的海洋生物學研究,到1946年創辦海洋學系,50年代開展海洋環境的研究,1982年成立環境科學研究所,1996年成立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一步步走來,不斷求索,教學與科研並重,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碩果纍纍。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下設海洋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海洋技術與工程系三個系,擁有國家“海洋科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班)、國家“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洋科學特色專業點、環境科學省級特色專業點及福建省海洋科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擁有海洋科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以及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2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在校本科生561名;博士生130名,碩士生344名。
學院現有教職工243人。專任教師110名,擁有博士學位的占88%,其中雙聘院士2人、“千人計畫”學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者7人。擁有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和教育部創新團隊各1個,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4人,及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工程技術支撐和保障隊伍,由此構成了本學院教學與學術水平雙高的師資陣營。
廈門大學的海洋科技以海洋生態系統科學見長,具有國際化程度高、開放、活躍的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大學已建成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並實踐國際化的運行和管理模式,已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此外,還擁有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福建省共建海洋環境科學聯合重點實驗室、亞熱帶海洋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等多個研究機構。廈門大學是我國目前開展海洋科學研究國際和區域合作交流的主要基地之一,擁有廈門大學和美國德拉瓦大學共建的“近海海洋研究和管理聯合研究所”,並與台、港地區開展了大量實質性合作和學術交流。2006年,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創新引智基地獲得教育部、國家外專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的建設立項,使得廈門大學相關國際和地區合作平台日趨完善。
近5年來,學院承擔國家以及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323項,經費總額達26898萬元。其中主持973計畫項目1項、承擔863計畫重大、重點項目課題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10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並承擔了“全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908)項目;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3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主持省部級以上教育項目19項(含國際合作4、國家級6)。在國內外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6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的高水平論文達598篇。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海洋科學和環境科學高級人才,其中不少已成為我國海洋科學界的學術帶頭人和國際海洋科學界的知名學者。1996年,海洋與環境學院的成立標誌著廈門大學海洋科學和環境科學學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騰飛發展時期,主持國家973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及3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並取得一系列具有顯示度的研究成果,大海洋、大環境學科的融合創新正煥發蓬勃生機。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廈門大學經研究決定,在整合相關學科和平台的基礎上,組建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不再保留海洋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