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三蘇》以作者康震在《百家講壇》所作系列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
作者簡介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李白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2005年起受遨在CCTV—10《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先後主講了“李白”“杜甫”“蘇軾”等系列專題,廣受觀眾好評。
圖書目錄
第一講人見人愛蘇東坡
名震宇內的文藝全才
人人傾服的士林領袖
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第二講自古英才出少年
天賦才華,神仙中人
自信刻苦,聰慧狡黠
家學淵源,貴人提攜
西蜀勝地,人傑地靈
第三講只憂國不謀身
兩個文豪,一對冤家
提攜之情,君子之爭
執著道義,坎坷仕途
第四講浪漫的實幹家
徐州抗洪,黃樓垂名
治理西湖,蘇堤流芳
愛民如子,逍遙太守
第五講十年生死兩茫茫
結髮之妻,聰敏沉靜
患難之妻,風雨同舟
知音之妻,靈魂伴侶
第六講蘇門六君子
文壇盟主,和而不同
道德宗師,行為楷模
第七講海記憶體知己
忘年之交患難之交
莫逆之交
第八講布衣之交淡如水
重情仗義真君子
野老蒼
顏一笑溫
方外之交方內情
海棠雖好不題詩
第九講黃州惠州儋州
反省黃州
領悟惠州
放達儋州
第十講走出豪放新天地
老夫聊發少年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旋抹紅妝看使君
似花還似非花
第十一講也無風雨也無晴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夜飲東坡醒復醉
大江東去,浪淘盡也無風雨
也無睛
第十二講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真面目,只緣在山中
人生到處知何似茲游
奇絕冠平生
第十三講前後《赤壁賦》
清風明月無盡藏
月白風清良夜何
定惠園中有餘閒
第十四講寫在文學邊上
萬斛泉源,隨物賦形
萬般巧思,千種天趣
詩三分,誦詩七分
第十五講翰墨揮灑真性情
本官今天不殺羊
我書造意本無法
胸有成竹,情在竹中
第十六講幽默人生
幽你一默沒商量
冷嘲熱諷巧伎倆
第十七講自笑平生為口忙
食得美味,嚼得菜根
東坡的系列菜系
第十八講茲游奇絕冠平生
儋州的大魚
最後的回答
第十九講大器晚成蘇老泉
二十七,始發憤成功的父親
名之下,求仕多艱
之才方九品
第二十一講
蘇轍:冰山下的火焰
制科中的黑馬
里反條例
到得志宰臣
壽更長
第二十二講各領風騷說二蘇
惟我與兄,出處昔同
雖曰伯仲,和而不同
主要參考書目
三蘇詩詞文選讀選評
後記
後記
講完“三蘇”,“唐宋八大家”系列講座終於告一段落。
從2009年8月開始講“韓愈”,到2012年8月結束“蘇轍”,彈指一揮,整整三年。
在《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韓愈》的後記里,我曾說自己很高興講八大家,因為我“喜歡他們,同時也很想挑戰自己”。可是,這話說早了,因為等講到王安石的時候,我的心情已變成“路漫漫其修遠兮”,而且不想“上下而求索”了。為什麼?因為太累。屈指一算,“唐宋八大家”居然講了將近八十集。說是一個系列,其實是講了八個作家的專題,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每個作家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一個新的開始,都必須重新梳理線索、重新組織結構、重新閱讀大量的詩文作品、文獻資料,其中的艱辛,真是難以一一詳述。
當然,也有收穫,而且是很大的收穫。講八大家,逼得我不得不坐下來,認認真真地讀他們的詩詞文賦,一篇一篇地讀過去,一家一家地講過來。讀得歡喜雀躍、驚心動魄,講得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讀得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講得飛觴醉月、江海波揚。
總之,讀八大家,讓我成長了三年;講八大家,讓我成熟了三年。以後還會不會成長、成熟?我不知道,但有了這三年,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從此心裡好像有了底。也許依然會患得患失,但不會人云亦云;也許依然會猶豫彷徨,但不會畏葸不前,而是相信,只要一路走去,多看、多讀、多想、多做事,你就會慢慢長大,就會慢慢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你自己。
三年中,需要感謝的人很多。感謝《百家講壇》製片人聶叢叢女士、副製片人那爾蘇先生、總導演高虹先生,感謝編導孟慶吉先生、王珊女士、李偉宏女士、於洪先生。時至今日,我已充分意識到,《百家講壇》是一所學校,也是一座工廠,它培育你,鍛造你,成就你。這些可愛的編導,就是你的同學和工友,有他們的陪伴,你不會孤獨,不會埋怨,只會一路向前,一路歌唱,一路精彩,一路風華。
感謝中華書局,“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已經陸續出版,贏得讀者好評。還有之前出版的《康震評說詩聖杜甫》、《康震評說蘇東坡》、《康震評說李清照》等等,也都有不錯的口碑。衷心希望與中華書局的情誼和和美美、長長久久。
本書參考了學術界的部分成果,限於體例、篇幅未能一一註明,在此謹致謝意。《芥子園畫傳》、《一詞一畫》等,給我很多啟發,謹表謝忱。我的博士生徐波、博士後辛曉娟協助整理書稿,付出很多勞動,也表示感謝。
感謝“百度貼吧——康震吧”的朋友們,謝謝大家!
感謝所有的朋友們,祝大家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感謝唐宋八大家,感謝他們的每一分智慧,每一分性情!
2012年10月31日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