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秀,生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孝聞。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累遷內閣學士。光緒五年,授工部右侍郎,調盛京刑部。吉林將軍銘安被彈劾,啟秀白其誣,轉戶部。論者以按銘安事多徇芘,攻甚力,命崇綺覆按,無左驗,免議。東省練新軍,倚餉京師,閻敬銘掌戶部,方規節帑,未應也。啟秀力言,始獲請,歲發四十萬濟之。二十年,拜理藩院尚書。 中、日和議成,將換約,啟秀疏請:“條約宜緩發,先商諸各國,杜後患。”不報。敖漢王達木林達爾達克鑒朝陽覆轍,自請增練蒙軍。言者論其苛派蒙眾,謀不軌,啟秀為訟其冤。敖漢王雖奪扎薩克秩,而其子獲嗣,以故大得蒙眾心。充總管內務府大臣。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授禮部尚書,疏陳釐正文體,倡明聖學,命充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啟秀以孝聞名,受大學士徐桐賞職。戊戌政變後,得徐桐向慈禧引薦,擢禮部尚書。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庚子事變及義和團運動爆發,董福祥部(吸納義和團)攻外國使館不下,啟秀曾薦五台山僧人禦敵。八國聯軍攻占紫禁城後,與徐承煜被日軍拘禁。朝廷下旨革職,但八國聯軍仍要求作為“禍亂罪魁”追究,次年, 正法命下,日軍官置酒為餞,席次,傳詔旨,啟秀神色自若,曰:“即此已邀聖恩矣!”肅衣冠赴菜市。啟秀宅近日本權領地,日官與語,當善芘其家,第曰:“厚意可感。”他無復言,遂就戮。被斬於菜市口,史稱“主拳諸臣兵敗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