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訥斯多夫戰役

腓特烈二世調集炮兵之後,又把兵力放到攻占魯緬采夫各團防守的大施皮茨山高地方面。 中央俄軍得到右翼和預備隊部隊加強,以猛烈的反衝擊打退了普魯士步兵。 魯緬采夫的軍隊以炮火和步槍火力擊退了騎兵的猛攻。

庫訥斯多夫戰役 1759年8月12日,在七年戰爭(1756—1763)中,普軍和俄奧聯軍之間在庫訥斯多夫(奧得河畔法蘭克福以東的村莊)村附近進行的一場大規模交戰。 俄奧聯軍(4.1萬俄國人,18500奧地利人,248門火炮)由薩爾特科夫元帥指揮;普軍(4.8萬人,約200門火炮)由國王腓特烈二世指揮。7月31日薩爾特科夫的軍隊占領法蘭克福,對柏林構成威脅。腓特烈二世的軍隊於8月10—11日在法蘭克福以北渡過奧得河,目的是突擊聯軍後方並粉碎聯軍。薩爾特科夫把自己的軍隊配置在庫訥斯多夫附近被沖溝隔開的米爾山、大施皮茨山、尤登山等高地上。通向高地的西、北兩面接近地因有沼澤地和居訥河而難以通行。俄國步兵配置為兩列橫隊,預備隊(在右翼之後)是騎兵和奧地利步兵。俄國步兵和炮兵的基本兵力用於扼守中央和右翼高地,4.5公里正面陣地有掩體予以加強。普魯士步兵和騎兵編成兩列橫隊。腓特烈二世決定以斜切衝擊(見斜切戰斗隊形)擊潰在米爾山高地上的俄軍左翼,爾後攻占整個陣地。8月12日,普軍對俄軍陣地進行3小時炮擊,之後轉入衝擊,由於主突方向上形成了數量優勢,因而奪取了米爾山高地。腓特烈二世調集炮兵之後,又把兵力放到攻占魯緬采夫各團防守的大施皮茨山高地方面。中央俄軍得到右翼和預備隊部隊加強,以猛烈的反衝擊打退了普魯士步兵。這時腓特烈二世將其精銳部隊——賽德利茨將軍的騎兵投入戰鬥。魯緬采夫的軍隊以炮火和步槍火力擊退了騎兵的猛攻。後者傷亡慘重被迫撤退。此後,在魯緬采夫指揮下,俄軍又以白刃格鬥實施反突擊,打垮了普魯士步兵,迫使其撤離戰場。這次交戰中,聯軍損失1.5萬人,而腓特烈二世的軍隊被徹底打垮,損失約1.9萬人和幾乎全部火炮和輜重,許多普魯土僱傭兵四下逃散。普魯土陷入大難臨頭的境地。在給柏林的信中,腓特烈二世喪魂落魄地寫道:“全都丟了,救救宮廷和檔案吧”。但奧地利騎兵和俄國輕騎兵對敵軍殘部的追擊卻沒有組織好。這使腓特烈二世有可能糾集軍隊並準備好柏林的防禦。對此,聯軍出爾反爾的行動也起了一定作用。奧地利指揮部不履行聯軍的義務,拒絕援助俄軍向柏林進攻,使普魯士免於投降。 點評:在庫訥斯多夫交戰中,俄軍在戰術、士氣和軍事素養上都比普軍高出一籌。俄軍司令薩爾特科夫巧妙地選擇、構築陣地,並加以正確利用。俄軍指揮部未墨守線式戰術的原則,而抽調強大的預備隊,適時地將部隊從一個地段調往另一地段,靈活地機動軍隊。在實施反衝擊時,俄軍運用了1755年條令所說明的“用來突破敵軍正面”的縱隊。戰鬥中,戰鬥隊形的各個部分相互密切協同,保障了交戰的勝利。後來的陸軍元帥魯緬采夫在陣地決定性的地段行動果斷而幹練。俄國新式榴彈炮火炮——獨角獸炮大顯神威。這種炮可實施超越射擊。腓特烈二世藉助“斜切戰鬥隊形”對付奧軍和法軍常常獲勝,但在庫訥斯多夫同俄軍的遭遇戰中,這種戰鬥隊形卻無能為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