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比索歷史

幾內亞比索歷史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位於西非,東、南同幾內亞交界,15世紀40年代葡萄牙人來此從事奴隸貿易。16~18世紀大批奴隸被運往維德角群島或美洲。卡謝城曾是當地最大的奴隸貿易中心。

幾內亞比索歷史

正文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位於西非,東、南同幾內亞交界,北和塞內加爾接壤,西瀕大西洋,沿海有數十島嶼。面積 36125平方公里。人口85萬(1983),主要有巴蘭特人、費盧普人、曼雅科人和曼丁加人,居民多信奉拜物教和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首都比紹。
獨立以前 9 世紀,加納王國勢力深入幾內亞比索。13世紀,瑙羅人和蘭杜馬人遷此。12~14世紀幾內亞比索屬馬里帝國版圖。
15世紀40年代葡萄牙人來此從事奴隸貿易。16~18世紀大批奴隸被運往維德角群島或美洲。卡謝城曾是當地最大的奴隸貿易中心。葡萄牙人以維德角群島為基地對幾內亞比索海岸進行控制。17~18世紀法國和英國也相繼在此建立貿易站,進行奴隸貿易。1879年葡萄牙宣布幾內亞比索為其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當局在幾內亞比索實行種族歧視與逐步同化政策,將居民分為“文明人”、“同化人”和“土著人”。歐洲人即“文明人”,居社會上層,占人口的20%;“同化人”即葡萄牙-非洲混血種人,占人口的 0.3%,他們享有比黑人較好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黑人被列為“土著人”,他們毫無政治權利,被強迫服勞役。殖民當局在農村通過當地酋長實行“間接統治”。農業以稻穀為主。在殖民統治時期,幾內亞比索僅有的工業是為葡萄牙殖民軍開設的啤酒廠。1951年葡萄牙政府把幾內亞比索改為海外省,派總督統治。
民族解放鬥爭 1908年在博拉馬島爆發了反葡武裝起義,1920、1932、1939年又發生了較大規模的反殖武裝鬥爭。1956年 9月,幾內亞和維德角非洲獨立黨(簡稱幾佛獨立黨)在比紹成立,A.卡布拉爾任總書記,維德角人A.M.佩雷拉任副總書記。1958年幾內亞的獨立,推動了幾內亞比索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1959年 8月,幾佛獨立黨發動比紹碼頭工人大罷工,遭到殖民當局鎮壓。9月,該黨轉入地下,將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加強與其他葡屬非洲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合作,爭取國際支援。1963年 1月23日該黨領導遊擊隊在南部的蒂特市向葡軍發起進攻,經過近10年的鬥爭,幾佛獨立黨控制了2/3的國土,解放了1/2的人口,建立起解放區。1973年1月20日,卡布拉爾遇刺身亡。同年9月,幾內亞比索第1屆全國人民議會召開,宣布幾內亞比索共和國成立(見彩圖),由L.卡布拉爾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同時頒布了憲法。1974年 9月葡萄牙承認幾內亞比索獨立,並於10月全部撤出葡萄牙軍隊。

幾內亞比索歷史幾內亞比索歷史
獨立後的幾內亞比索 1977年11月,幾佛獨立黨舉行第 3次代表大會,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在幾內亞比索與維德角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永遠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A.佩雷拉當選為黨的總書記,L.卡布拉爾為副總書記。1980年11月10日,幾內亞比索全國人民議會舉行第 3次特別會議,通過新憲法,規定幾內亞比索與維德角兩國將實現聯合,維德角人可擔任領導職務。當月14日,部長會議主席J.B.維埃拉依靠軍隊力量推翻 L.卡布拉爾政權,成立革命委員會並任主席,宣布廢止憲法,解散議會,清除黨、政、軍各部門的維德角籍官員。1981年 1月維德角非洲獨立黨成立,與幾佛獨立黨斷絕關係。1982年 6月,維埃拉和佩雷拉在馬普托會晤,宣布恢復幾內亞比索與維德角兩國之間的關係,但兩黨之間的分歧仍未解決。1984年5月17日第3部憲法開始生效。1984年7月17日組成政府,維埃拉任政府首腦。
獨立後,幾內亞比索政府逐步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1974~1977年,由於農產品出口價格上漲,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1977年遭受特大幹旱,糧食奇缺,40%依賴外援。1983年以來,實行開放政策,努力擴大出口,鼓勵外資在幾內亞比索投資,並制定了1983~1986年的“四年發展計畫”,1984年農業產量創獨立以來最高紀錄。
幾內亞比索於1974年3月15日中國正式建交。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