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先秦
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周武王平殷,封召公於幽州故地,號燕。
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並為七雄。燕昭王時秦開破東胡後,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
秦朝
秦始皇滅燕,沿燕建制,仍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西漢
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東漢
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魏晉
魏晉時期,尤其晉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國二十三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
南北朝
北魏時僅領燕、范陽、漁陽三郡。
隋朝
隋煬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
唐朝
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幽州。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設定幽州節度使,幽州節度使負責防禦奚、契丹,治幽州(范陽郡,今北京),統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9州。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范陽縣,本幽州或范陽郡屬縣,大曆四年(769)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與此不同。
宋遼
天福元年(936年),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遼)。次年遼升幽州為幽都府,遼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興建土木,定為“南京幽都府” 。此後,幽州作為行政區劃不復存在。
軍事重鎮
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
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
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於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天寶元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占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天寶末,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寧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即以范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
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於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只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勗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
交通中心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濬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相關資料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濬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於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占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寶末﹐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寧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即以范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
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於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只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勖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
商業都會
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