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劇

年代劇

年代劇,是指反映清末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故事的一類電視劇。最早的電視劇題材中本無“年代劇”之稱,但隨著二十多年前由香港無線電視台製作的《上海灘》一炮打響後,年代劇遂與時裝劇、古裝劇呈電視劇“三足鼎立”之勢,並且有越來越火之勢。

基本信息

走紅原因

氛圍濃烈

年代劇由於發生時代的特殊性,所以在表現時代背景時也特別鮮明。

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不停變化的數十件旗袍的婉約展示,把觀眾的情調發揮到極致。

在一個特殊的年代裡,演繹著一段段感傷的亂世情仇,加上劇中的一群身穿旗袍、坐洋包車等一系列能夠強烈體現年代氛圍的道具設定,特別容易勾起現代人的懷舊情結。

故事出彩

幾年前,在武俠劇、歷史劇的夾擊下,年代劇曾有些不振,近年來,年代劇也在嘗試新的發展方向,它不再一味地風花雪月,而是在劇情中注入了新內涵。

《金粉世家》的姐妹篇《金色年華》在上海殺青後,日前已經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在這個劇中也不再單純地表現愛情、親情,故事的起伏緊扣到時代的輪廓———抗日,以求通過歷史上這段可歌可泣的年代,演繹出浪漫悲傷以及強烈的熱血情懷。目前已經拍攝的民歌傳奇劇《茉莉花》、名著改編劇《玉卿嫂》和《長恨歌》等,也都在劇中注入了更多吸引人的情節,讓年代劇更好看,這些也是年代劇走紅的主要原因。

年代劇內心戲

場主題為“聊聊今日流行語詞,說說過去那些人與事”的新書首發活動在北京時尚廊書店舉辦,資深媒體人、出版人、文藝評論家解璽璋與著名出版人、專欄作家黃集偉和頗受讀者喜愛的作者薩蘇三人對談,這對談的焦點便是黃集偉的最新語詞筆記《年代劇內心戲》和薩蘇的新作《那些中國人》。

“這兩本書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是‘民窯’的東西,雖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出‘官窯’圖書為主,但是這兩本書有一定的特殊性,都是‘社會科學社會化’的代表。我們選擇了時尚廊這個充滿時尚感的書店,也說明兩位作者代表了現代文化時尚達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王磊一語點破了兩本新書之間的微妙聯繫。

黃集偉:

真正的高手去寫簡訊了

《年代劇內心戲》是語詞收藏家黃集偉10年中呈現的第七本語詞筆記,也是他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第5本語詞筆記。這書延續了前6本語詞筆記的風格,把2008年以來的精彩語言幾乎一網打盡,從正龍拍虎到馬家爵事件,從艷照門到黑煤窯,從朋友的婚禮到維納斯電影節,從地震到奧運,從姜文到歐巴馬,從男足到聯考。該書是語詞筆記系列中詞條收入最多的一本,全書收入2007、2008兩年中黃集偉所蒐集到的民間語文、流行語文近六百條,總計三十多萬字。

“現在民間語文的傳播和欣賞變成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估計在大城市生活中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非常勞累的時候,當我們非常焦慮的時候,當我們為某件事情磨不開面子的時候,你的朋友給你發一條非常有意思或者非常無厘頭的簡訊,可能就會緩解你的焦慮。所以我認為簡訊有一種治療功能,能夠緩解城裡人的緊張。”黃集偉說。而多年來收集語詞的另一個心得體會是,“很多語詞在民眾中傳播和創造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字原本就有的表現力,其實中國的民間語文是推動中國語文表現能力的一種手段”。黃集偉調侃道:“所以有時候你會覺得一部電視劇不能吸引你,你會覺得一個所謂的大片也不能吸引你,或者某個得了大獎的中國小說也不能吸引你,那是因為真正的高手去寫簡訊了。”

細細數來,從真正開始寫《語詞筆記》已經12年了,黃集偉說:“開始寫時,完全無法想像這件事的繁複與辛苦。當初,我覺得寫滿十本時,我大概也快退休,也可就此收工。但是我堅持得不是特別好,其實寫到後來的時候我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不太想寫了。尤其是從2007年以後,我們的信息載體和信息媒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及時媒體溝通載體的呈現,使得民間語文或者是草根的話語,都是海量生成,因為這兩年除了海量生成還有海量傳播,所以個人感覺非常疲勞。”距離十本之願還差三本,黃集偉表示願意繼續努力,儘快完成十本。

《年代劇內心戲》的單頁上空部分,作者將此前六冊語詞筆記中可獨立欣賞的十年精華語詞予以整理,選出近二百多條羅列展示,同時標明年號,名曰“語詞筆記回顧展”,讀者在閱讀正文之餘亦可在角落的字裡行間重溫十年語文部分樣本,體會語詞變化後的文化更迭。正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助理馬曉光的評價:“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堅持以人文立場和知識分子的良知,在解讀語詞的調侃中見力道,在看似娛樂搞笑中申正義,從而完成從民間語詞到時代標本的製作。”

被問及關於為何選擇“年代劇內心戲”作為本書的標題,黃集偉又調侃道:“這書名好處是,怎么理解都行。遵循隨心所欲原則,我在現漢里選擇了有關單字‘劇’、‘戲’的解釋各三,請美術師印在封底,各位可自取所需。”而談到自己對這個書名的感受,他說,它最初來自大衛?勞倫斯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開篇:

“我們根本就生活在一個悲劇的年代,因此我們不願驚惶自憂。大災難已經來臨,我們處於廢墟之中,我們開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棲息地,懷抱一些新的微小希望。這是一種頗為艱難的工作。現在沒有一條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但是我們卻迂迴前進,或攀援障礙而過。不管天翻地覆,我們都得生活。”

薩蘇:

尋找中國人中最本質的東西

人稱“文壇外高手”、“會講故事的人”的薩蘇,這次推出的是他的又一部隨筆集《那些中國人》。書中,他以文人篇、軍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別講戰爭的故事,寫科學院的故事,說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妙趣橫生。

“從我的理解來看,《年代劇內心戲》講的是一個對於現代流行語詞的研究,我們看起來就是目前這個時代的影子。而《那些中國人》確實跟它有一點相輔相成的味道,因為《那些中國人》這本書我先想到的是英文的書名ThoseChinese。我們是這些中國人,而那些中國人指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的中國人。這些人跨度很大,從清代進入民國,一直到比我大十幾歲二十幾歲的人都在這本書里有所體現,跨度是縱向的。”薩蘇說。

從《京味九侃》、《國破山河在》,到《夢裡鄉關走遍》、《北京段子》,薩蘇的筆端是流暢的,他也非常善於觀察和思考,讀他的書,就像是一種快樂的交流。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既不學歷史,也沒有做成專業作家,但他筆下的這些描寫,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國人,都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或會心一笑、或心尖一顫、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尋著同為中國人的最為本質和共性的東西。

“我開始寫與中國人有關的話題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想到寫一本書,只是想把我生命中覺得感動、喜歡的中國人,或者喜歡我的中國人都寫出來。寫的時候我就慢慢發現其中他們還是有一個很共同的共性,這個共性在什麼地方?”當這本書完稿以後,在寫這本書的序言的時候,薩蘇突然體會到:“中國人的共性是內心都存在善良和悲憫。我們中國人是有一份對弱者的同情,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和悲憫在裡面,這就是我這本書里人的共性。”

“我們會覺得跟我們的前輩有很大的區別,由於他們生活在那個時代,而我們又經過了巨大的變革,甚至經過了把文化變成廢墟,又在廢墟上重新站起來。經過這樣的過程以後,我覺得我們和以前的中國人是有一點距離或者有一點區別的,所以我用這個題目――《那些中國人》。”薩蘇說,“但是看完書以後你會發現,那些中國人和我們這一代中國人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中國人,其實沒有變化。雖然他們說長官、同志,我們說哥們兒,但從內心本質上看是一樣的,那些、這些,都是中國人。”

推薦影視作品編輯

張曼玉:首位坎城封后的華人女星

英文名Maggie,祖籍上海,1965年9月20日生於香港。代表作品:《警察故事》(1985)、《旺角卡門》(1987)、《阮玲玉》(1991)、《新龍門客棧》(1991)、《阿飛正傳》(1993)、《青蛇》(1993)、《東邪西毒》(1994)、《甜蜜蜜》(1996)、《花樣年華》(2000)、《英雄》(2002)、《清潔》(2004)。

獲獎紀錄:

1989年《人在紐約》獲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0年《不脫襪的人》獲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滾滾紅塵》獲第2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91年《愛在別鄉的季節》獲義大利都靈影展評審團特別女主角大獎;《阮玲玉》獲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年《阮玲玉》獲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銀熊獎、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雨果銀牌獎、香港藝術家年獎銀幕演員年獎;

1993年《阮玲玉》獲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女主角;

1997年《甜蜜蜜》獲第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角、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第2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8年《宋家皇朝》獲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2004年《清潔》獲坎城電影節影后榮銜,成為首位榮獲坎城電影節影后的華人女星。

姜文:第一個走在紐約的“北京人”

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唐山,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代表作品:《末代皇后》(1985)、《芙蓉鎮》(1986)、《紅高粱》(1987)、《春桃》(1988)、《本命年》(1990)、《陽光燦爛的日子》(1995)、《宋家皇朝》(1995)、《有話好好說》(1997)、《鬼子來了》(1999)、《尋槍》(2001)《天地英雄》(2001)、《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5)。

獲獎紀錄:

1986年《芙蓉鎮》獲中國第10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8年《春桃》獲中國第12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93年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獲第五十一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新加坡第八屆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榮獲96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劇本改編、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六項大獎;

1995年《宋家皇朝》獲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陳冲:不甘寂寞的“小花”

1961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著名電影演員、導演。代表作品:《小花》(1980)、《大班》(1986)、《末代皇帝》(1987)、《誘僧》(1993)、《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向日葵》(2004)、《茉莉花開》(2004)。

獲獎紀錄:

1980年《小花》獲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在南斯拉夫電影節上獲最佳女演員獎;1994年《紅玫瑰與白玫瑰》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梁朝偉:香港影壇不老的神話

1962年6月27日出生於香港。代表作品:《癲佬正傳》(1986)、《悲情城市》(1989)、《阿飛正傳》(1990)、《重慶森林》(1994)、《東邪西毒》(1994)、《三輪車夫》(1995)、《春光乍泄》(1997)、《海上花》(1998)、《花樣年華》(2000)、《英雄》(2002)、《2046》(2004)。

獲獎紀錄:

曾兩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兩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一次獲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2000年更因《花樣年華》一片坎城封帝。

成龍:四十年打遍天下

原名陳港生,祖籍山東,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國際著名功夫影片巨星。代表作品:《精武門》(1970)、《龍爭虎鬥》(1973)、《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A計畫》(1983)、《警察故事》(1985)、《紅番區》(1994)、《我是誰》(1998)、《尖峰時刻》(1999)、《特務迷城》(2001)、《新警察故事》(2004)。說到成龍電影,個人覺得不得不提《玻璃樽》,之前成龍的作品以武俠和警匪居多,武打場面走的是詼諧幽默的路子,從這部作品開始,成龍作品走向劇情風格,打鬥也開始有新的變化。

獲獎紀錄:

1988、1992年榮任世界傑出華裔青年。1999年獲得香港政府頒發的銀紫荊勳章。

李小龍: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英雄

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Lee),原籍廣東南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唐人街,1973年7月20日,逝世於香港伊莉莎白醫院。李小龍自創截拳道,被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美國洛杉磯市將《死亡遊戲》開映日(7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他作為惟一入選的華人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他入選了200名全球最偉大流行文化偶像。代表作品:《細路祥》(1946)、《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死亡遊戲》未完成,李小龍逝世,1978年重拍推出(1973)。

劉燁:說不盡的金馬影帝

1978年3月23日出生於吉林,200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著名男演員。代表作品:《那人、那山、那狗》(1998)、《藍宇》(2001)、《巴爾扎克與小裁縫》(2001)、《青春愛人事件》(2003)、《美人草》(2003)、《戀之風景》(2003)、《茉莉花開》(2003)、《無極》(2004)獲獎紀錄:2002年憑電影《藍宇》獲第3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2004年憑電影《美人草》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陳道明:越老,越醇,越香

1955年4月26日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紹興,中國著名男演員。代表作品:《今夜有暴風雪》(1982)、《一個和八個》(1983)、《八旗子弟》(1989)、《我的1919》(1999)、《英雄》(2001)、《無間道3》(2003)。

獲獎紀錄:

1989年《末代皇帝》獲第7屆《大眾電影》“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第九屆全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

1990年《圍城》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3屆學會獎、全國製片廠第2屆優秀電視劇評選最佳男主角獎、第11屆“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1年獲四川國際電影節“金熊貓”最佳男主角獎;

1995年獲得全國“十大影星”稱號;1996年被授予全國電影協會表演成就獎;

2000年《我的1919》獲“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第23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鞏俐:東方美的代言人

山東濟南人,1965年12月31日生於瀋陽,198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被西方影壇公認為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被稱為“東方女性典範”。代表作品:《紅高粱》(1987)、《古今大戰秦俑情》(1989)、《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秋菊打官司》(1992)、《畫魂》(1993)、《霸王別姬》(1993)、《活著》(1994)、《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風月》(1996)、《漂亮媽媽》(1999)、《周漁的火車》《殭屍歸來2消失的御林軍》[4](2003)、《2046》(2004)。

獲獎紀錄:

1992年《秋菊打官司》作為威尼斯電影節參賽片獲金獅獎,鞏俐獲最佳女演員獎。2001年,獲加拿大蒙特婁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和終身藝術成就獎。曾先後獲第16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歷任第5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第5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頒獎人,及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會主席,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會主席和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會主席。

周潤發:難以逾越的影帝之冠

1955年5月18日出生在香港的南丫島,原籍廣東寶安。他曾7次贏得影帝稱號,為香港男演員之最。代表作品:《英雄本色》(1986)、《秋天的童話》(1987)、《英雄本色》(1987)、《喋血雙雄》(1989)、《阿朗的故事》(1989)、《賭神》(1990)、《和平飯店》(1995)、《安娜與國王》(1999)、《臥虎藏龍》(2000)獲獎紀錄:

1985年《等待黎明》獲亞洲太平洋影展、第2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7年《英雄本色》獲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秋天的童話》(台灣名《流氓大亨》),獲第2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8年《秋天的童話》獲香港第1屆“導演評選大獎”最佳男主角獎;同年憑《龍虎風雲》獲香港第7屆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8年獲美國電影協會“亞洲傑出演員獎”;

1990年《阿朗的故事》獲香港第九屆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撰文:劉悠揚)

秦怡:40年代“名旦”的絕代風華

原名秦德和,1922年生於上海一個封建大家庭,中國著名電影、戲劇演員。曾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的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代表作品:《好丈夫》(1939)、《忠義之家》(1946)、《遙遠的愛》(1946)、《無名氏》(1947)、《馬蘭花開》(1956)、《鐵道游擊隊》(1956)、《女籃五號》(1957)、《林則徐》(1959)、《青春之歌》(1959)、《苦惱人的笑》(1979)、《海外赤子》(1979)、《雷雨》(1984)《閨閣情怨》(1990)、《夢非夢》(1993)。

獲獎紀錄:

1995年紀念中國電影90年的活動中,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阮玲玉:一代名伶嘆“人言可畏”

原名阮玉英,祖籍廣東省中山縣,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1935年“三八”節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服毒自殺,年僅25歲。阮玲玉是中國早期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被尊稱為“一代藝人”。代表作品:《掛名的夫妻》、《血淚碑》、《白雲塔》、《情慾寶鑑》、《故都春夢》、《野草閒花》、《戀愛與義務》、《桃花泣血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香血海》、《神女》、《新女性》。

趙丹:烈火中永生的藝術家

原名趙鳳翱,1915年生,祖籍山東肥城,寄居江蘇南通,1980年病逝。趙丹是我國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代表了中國60年代前後的電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當國際聲譽。代表作品:《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時》、《時代的兒女》、《熱血忠魂》、《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中華兒女》、《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關不住的春光》、《烏鴉與麻雀》、《武訓傳》、《為了和平》、《李時珍》、《林則徐》、《聶耳》、《海魂》、《烈火中永生》、《青山戀》

周璇:“金嗓子”天涯歌女

1918年生於上海,1957年9月20日病逝。周璇一生塑造了無數動人的形象,留下了優美的歌聲,被譽為“金嗓子”。代表作品:《花燭之夜》、《喜盈門》、《百寶圖》、《滿園春色》、《三星伴月》、《狂歡之夜》、《馬路天使》、《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蘇三艷史》、《長相思》、《歌女之歌》、《憶江南》、《夜店》、《清宮秘史》、《和平鴿》

葛優:坎城影帝的“醜星”生涯

1957年4月19日出生於北京,原籍河北饒陽縣,著名男演員。電影作品:《頑主》(1988)、《代號“美洲豹”》(1988)、《過年》(1991)、《大撒把》(1992)、《秦頌》(1996)、《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天下無賊》(2005)。

獲獎紀錄:

1992年《過年》獲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1994年《過年》獲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在坎城電影節獲獎的男演員;

1993年《大撒把》獲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王馥荔:永遠的“天下第一嫂”

原籍天津,1949年出生於江蘇徐州,1967年畢業於江蘇省戲曲學校京劇科,被稱為“天下第一嫂”。代表作品:《金光大道》(1975,上集)、《金光大道》(1976,中集)、《天雲山傳奇》(1980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咱們的牛百歲》、《秋瑾》(1983)、《日出》(1985)、《山神》(1992)、《五魁》(1993)、《紅娘》(1998)、《嬸子》(2003)。

獲獎紀錄:

1984年《咱們的牛百歲》獲第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1986年《日出》獲第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和第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

1995年電視劇《小樓風景》獲第13屆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一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中華影星新時期十年電影獎;首屆中國百佳電視工作者德藝雙馨獎。

於藍:唱一曲40年的《紅岩》

1921年生於遼寧,以扮演革命婦女、勞動婦女見長,是老百姓喜愛的黨員藝術家。代表作品:《白衣戰士》、《翠崗紅旗》、《龍鬚溝》、《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林家鋪子》

林青霞:走下神壇的大美人

1954年11月3日出生於台灣,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至今仍被奉為走下神壇的大美人,是一代人心中永遠的夢中情人。代表作品:《窗外》(1973)、《在水一方》(1975)、《我是一片雲》(1976)、《月朦朧,鳥朦朧》(1978)、《一顆紅豆》(1979)、《燃燒吧,火鳥》(1982)、《新蜀山劍俠》(1983)、《滾滾紅塵》(1990)、《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1992)、《東邪西毒》(1994)、《重慶森林》(1994)獲獎紀錄:

1990《滾滾紅塵》獲第2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張瑞芳:尤記當年“李雙雙”

1918年出生於河北保定,原籍北京,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南征北戰》(1952)、《家》(1956)、《母親》(1956)、《聶耳》(1959)、《萬紫千紅總是春》(1959)、《李雙雙》(1962)、《年青的一代》(1976)、《大河奔流》(1979)、《怒吼吧,黃河》(1979)、《泉水叮咚》(1982)。

獲獎紀錄:

1963年獲第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1993年獲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特別榮譽獎;

1995年獲表演成就獎、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田華:戰鬥中成長的“白毛女”

原名劉天花,1928年出生於河北唐縣,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白毛女》(1950)、《花好月圓》、《黨的女兒》(1958)、《江山多驕》(1959)、《碧海丹心》(1962)、《白求恩大夫》(1964)、《奴隸的女兒》(1978)、《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通天塔》(1985)、《柳菲的遺書》(1988)。

獲獎紀錄:

1957年因《白毛女》獲文化部金質獎章;

1995年在紀念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活動中,獲中國電影世紀女演員獎。

張艾嘉:美貌與智慧並存

英文名SylviaChang,原籍山西五台山,1953年生於台灣嘉義。身兼演員、導演、編劇三職,影壇著名才女。

代表作品及獲獎紀錄:

1972年演出首部電影《龍虎金剛》;

1976年演出電影《碧雲天》,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1981年演出電影《我的爺爺》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6年執導《最愛》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榮獲最佳女主角獎;

1987年英國國家電影院舉辦“向張艾嘉致敬”焦點專題;

1987年榮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最愛》;

1992年加拿大多倫多影展以“影展聚光焦點”活動,舉辦張艾嘉專題作品展;

1995年執導中影年度大戲《今天不回家》;1998年執導及演出電影《我要活下去》;

1999年執導電影《心動》,演出國際電影《紅色小提琴》;

2004年執導及演出電影《20,30,40》

達式常:記憶中的大眾情人

原籍江蘇南京,1940年9月26日生於上海,回族,1962年畢業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表演系,中國著名電影演員。代表作品:

《春苗》(1975)、《難忘的戰鬥》(1976)、《東港諜影》(1978)、《曙光》(1979)、《燕歸來》(1980)、《人到中年》(1982)、《譚嗣同》(1984)、《戈壁恩仇記》(1987)、《地獄·天堂》(1989)。

獲獎紀錄:

1981年《燕歸來》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獲最佳男演員獎;

1983年電視劇《走進暴風雨》獲《大眾電影》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秦漢:台灣文藝片首席小生

原名孫祥鍾,1946年年7月10日出生於四川,是拍瓊瑤戲最多的男演員,台灣文藝片首席小生。電影作品:《幾度夕陽紅》(1966)、《窗外》(1973)、《煙水寒》(1977)、《我是一片雲》(1977)、《夕陽山外山》(1978)、《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春天裡的秋天》(1979)、《彩霞滿天》(1979)《一顆紅豆》(1979)、《雁兒在林梢》(1979)、《原鄉人》(1980)、《金盞花》(1980)、《夢的衣裳》(1981)、《小鎮醫師的愛情》(1986)、《滾滾紅塵》(1990)

王鐵成:一輩子只演一個角兒

原名王鐵城,1936年6月出生於北京,196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是扮演前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的著名特型演員。代表作品:《大河奔流》、《報童》、《李四光》、《西安事變》、《風雨下鐘山》、《中國革命之歌》、《周恩來》(上下)。

獲獎紀錄:

1991年《周恩來》榮獲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于洋:永不褪色的“英雄虎膽”

原名於延江,山東省黃縣人,1930年10月出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留下他打老蔣》、《橋》、《中華女兒》、《衛國保家》、《走向新中國》、《山間鈴響馬幫來》、《英雄虎膽》、《飛越天險》、《青春之歌》、《礦燈》、《水上春秋》、《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火紅的年代》、《第二個春天》、《萬里征途》、《戴手銬的旅客》

李秀明:堅忍內秀真摯動人

生於1954年12月9日,河北大城人,1972年國中畢業後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學員班,1973年結業後留劇院任演員,1976年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75年,電影《春苗》讓在人們夜看到了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李秀明那種純真眼神和清澈笑容讓人寧靜,而堅忍內秀的氣質總牽動著人心。1980年的電影《孔雀公主》轟動一時,李秀明扮演的孔雀公主清麗動人,善良可愛。次年她成功塑造了影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四姑娘形象,這也是李秀明的表演功力進入新境界的里程碑。代表作品:《春苗》、《年青的一代》、《巨瀾》、《大河奔流》(上下集)、《甜蜜的事業》、《今夜星光燦爛》、《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孔雀公主》、《秋瑾》、《山林中頭一個女人》、《你的微笑》、《紅樓夢》。

獲獎紀錄:

因成功塑造了影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四姑娘形象,獲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

唐國強:“奶油小生”到錚錚硬漢

1952年5月4日生於青島。多年來創造了無數藝術形象,贏得觀眾喜愛。1979年唐國強擔任男主角的《小花》榮獲了該年度的“百花獎”。1978年他在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中扮演男主角何戰雲,在神話故事片《孔雀公主》中飾演傣族王子,把這個古老的傣族愛情傳說演繹得如詩如幻,但也落下了奶油小生的說法。但是毛遂自薦扮演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男主角趙蒙生則再次證明了他的演技,也成為他表演生涯中的一個新起點,實現了向硬漢的轉型。代表作品:《南海風雲》(1975)、《小花》(1979)、《孔雀公主》、《路漫漫》、《四渡赤水》、《高山下的花環》、《共和國不會忘記》(1987)、《長征》(1996)、《開國領袖毛澤東》。

獲獎紀錄:

1979年《小花》榮獲當年“百花獎”並獲得電視十佳演員”、“首屆全國百佳電視工作者”、“金鷹”最佳男主角和“飛天”優秀男演員提名。

周星馳:“無厘頭”喜劇之王

1962年6月22日生於上海,以無厘頭的喜劇馳騁香港影壇。1988年的周星馳在久跑龍套之後得到導演賞識,出任《霹靂先鋒》男主角之一,他那非邏輯性的演技,開創了“無厘頭”文化,成為香港普羅文化的重要一環。2001年自導自演的《少林足球》更為星爺奪得最佳導演稱號。新片《功夫》更是從無厘頭的惡搞發展到狂笑之後的感悟和眼淚。代表作品:《百變星君》、《大內密探零零發》、《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食神》、《功夫》、《少林足球》。

獲獎紀錄:

1989年憑《霹靂先鋒》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1992年憑《審死官》獲得亞太電影展最佳男主角;

1997年憑《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獲香港回歸後第一個政府電影獎:香港電影學會之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1年自導自演的《少林足球》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張國榮:懷念遠去的背影

1956年9月12日生,原籍廣東。張國榮從影22年,結晶出56部電影,每部各有不同魅力,讓人留戀遠去的背影。《英雄本色》中的警官宋子傑可以看到年輕時張國榮意氣風發的一面;《東邪西毒》中的歐陽鋒有著他此生最美麗的笑容;《阿飛正傳》中放蕩不羈的懷舊時代叛逆者讓兩個女人為他如痴如醉;《霸王別姬》讓張國榮充分展示自己“女性魅力”,塑造了一個讓西楚霸王難以割捨的“虞姬”,同時也是一個讓鞏俐黯然失色的“虞姬”;《胭脂扣》中的十二少更是讓觀眾悲從中來。代表作品:《阿飛正傳》、《東邪西毒》、《春光乍泄》、《異度空間》、《紅色戀人》、《新上海灘》、《夜半歌聲》、《東成西就》、《金枝玉葉》、《霸王別姬》、《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色情男女》、《胭脂扣》。

獲獎紀錄:

1988年《胭脂扣》獲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0年《阿飛正傳》榮獲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1993年獲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特別貢獻獎”;

1994年電影《霸王別姬》獲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男主角”;

1994年電影《東邪西毒》獲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

李雪健:“好書記”樸實無華

1954年出生於山東菏澤縣,李雪健是個戲裡戲外樸實無華的演員。1985年他在影片《鋼銼將軍》中成功地扮演了將軍李力,自然而有威懾力,他的表演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該片獲“政府獎”優秀影片獎。1989年,李雪健因主演電影《焦裕祿》而名聲大噪,他以一系列生活化的細節和投入的表演塑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縣委書記形象。代表作品:《天山行》、《焦裕祿》、《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四十不惑》。

獲獎紀錄:

1980年中國戲劇梅花獎;1986—1987政府獎;

胡蝶:翩翩蝴蝶“電影皇后”

原籍廣東鶴山,1908年生於上海。1933年,在上海新聞界人士陳碟衣、毛子佩等人發起的女明星競選中,胡蝶被選為“電影皇后”。30年代初,胡蝶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代表作品:《珍珠塔(1926)、《秋扇怨》(1926)、《女律師》(1927)、《歌女紅牡丹》(1931)、《紅淚影》(1931)、《啼笑姻緣》(1932)、《自由之花》(1932)、《狂流》(1933)、《脂粉市場》(1933)、《鹽潮》(1933)、《姊妹花》(1933年)、《女兒經》(1934)、《再生花》(1934)、《劫後桃花》(1935)、《夜來香》(1935)、《美人心》(1935)、《女權》(1936年)、《家》(1941)

王丹鳳:美人依舊惹人愛

1925年出生於上海,有“小周璇”之稱,一生中扮演過各種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角色。王丹鳳早期在銀幕上的角色都是那種戀愛曲折、受盡磨難的柔弱女子,喚起觀眾對她的憐愛。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丹鳳在影壇上,還是至今全部參演根據巴金名著“激流三部曲”改編的名片《家》、《春》、《秋》的第一人。代表作品:《龍潭虎穴》、《青青河邊草》、《瓊樓恨》、《肉》、《新漁光曲》、《無語問蒼天》、《護士日記》、《兒子、孫子和種子》、《女理髮師》、《家》

上官雲珠:一代明星“百變”身姿

生於1920年3月,江蘇江陰人。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心狠手辣和趾高氣揚的“接收夫人”,《枯木逢春》中善良和藹的冬哥媽,《舞台姐妹》中人老珠黃的“戲子”,《早春二月》中柔弱的寡婦文嫂,《今天我休息》中的女醫生……都被上官雲珠以爐火純青的表演技巧、豐富的人生經驗注入了靈魂。代表作品:

《國色天香》、《淚灑相思地》、《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群魔》、《麗人行》、《希望在人間》、《烏鴉與麻雀》、《南島風雲》、《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

獲獎紀錄:

1952年主演的影片《烏鴉與麻雀》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個人一等獎。

謝芳:性格演員表演細緻

女,漢族,原名謝懷復,1935年出生於湖北,後遷居上海。成名作《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性格鮮明,具有多種色彩,謝芳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準確地揭示人物細微的感情變化。《早春二月》中飾演的陶嵐是她表演藝術的代表作。從這一人物始謝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員。之後她在《舞台姐妹》中塑造的竺春花也非常成功。代表作品:《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淚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九九艷陽天》。

獲獎紀錄:

1962年由文化部推選為新中國22位電影明星之一,1995年獲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

王曉棠:“金環銀環”人人追憶

1934年1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開封。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60年代初王曉棠成功地塑造了《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性格不同的金環、銀環姐妹倆,再次顯示她的表演技巧。還出演過的影片《海鷹》、《碧空雄師》、《鄂爾多斯風暴》、《英雄虎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