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公園

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公園

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公園位於新城區市政大廈北的後山中心公園。

基本信息

新城區清風亭公園簡介

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公園位於新城區市政大廈北的後山中心公園。中心公園為山體公園,面積達333000平方米,栽植喬、灌樹木數萬株,點綴大喬木數百株鋪種草坪花卉十幾萬平方米,埋設給水管道數千米,安裝噴頭、閘閥近百個,鋪築園路近萬米,鋪裝有東、西、南、北四個公園大門入口廣場。
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用於遊人歇腳、納涼。亭子前的兩個柱子上寫著一副對聯:風清清;喜迎四海賓客,氣正正;誠聚五洲賢才。

新城區清風亭傳說

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據說是在仙姑祠的遺址上建起的。據說周代鄧國鄧公的女兒媼毗雲遊來到應國,應國的一泉一石、一草一木都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耐人尋味。鄧媼毗欣欣然景慕而來,依依然留連忘返。媼毗出身皇室貴族,才貌雙全,書畫音律、詩詞歌賦無不通曉。她貪戀應國山水之美,就在應水邊的一座樓閣里住了下來,每日游應山,觀應水,樂而忘憂。在一個長空如洗,明月皎皎的夜裡。媼毗一邊賞月,一邊吹奏起了她那《鳳凰鳴》的曲子來,夜靜聲寂,悠揚的曲聲,清音細細,如柳如絲,飄出閣樓,迴蕩於應水上空,如人間仙樂。忽然,一陣裊裊的曲音,和著自己的笙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聲聲清越,從空而來。一連幾夜,都是如此,於是媼毗公主就特意吹奏了一曲《鳳求凰》,然後步回樓閣,似睡非睡地進入了夢鄉。忽見一童顏仙骨,眉目清秀的少年男子,羽冠鶴氅,身跨彩鳳,飄飄然從空而降,只見他手持紫玉簫,風韻動人,徐徐品奏,其聲似春風習習,細柳絲絲,白雲悠悠,小溪潺潺,媼毗聽得心神飄蕩,如身在雲霧之中。曲畢,她即問:“此何曲也?”少年答:“應山吟第一弄!”並說:“我叫封虎,是應國國王的兒子,因有夙緣,才應曲而來。”從此,封虎和媼毗深居鳳樓,互傳技藝,夜夜把笙簫聲送於太空,常常引來鳳凰落在石上谷鳴。鄧國國王和應國國王看到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也就同意了媼毗和封虎的婚事,並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儀式,鄧國還給媼毗陪送了四件“鄧公簋”,作為嫁妝。他們婚後,夫唱婦隨,恩恩愛愛。說來也怪,封虎每奏一支曲子,財主家的金銀財寶就滾一堆到他的身邊;媼毗每唱一支歌,富戶家的綾羅綢緞就飄一匹到她身邊。他們一連在此吹奏歡唱了九天九夜,附近財主富戶家的金銀財寶和綾羅綢緞全部被搬到了她倆身後,他們全部把這些東西分給窮人,使應水兩岸的人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從此沒有了貧富之分。媼毗還扯來天上的五彩雲霞做成衣服,送給父老鄉親們。後來,媼毗升天成仙,封虎哭得死去活來,一頭扎進應河中,以死表示對媼毗的忠貞。可河水又把他漂了上來,他發現一塊紅手帕上寫著一首小詩:“奴死應河流,魚蝦水中游,只要肯流汗,吃穿不用愁。”封虎看罷仔細一琢磨,才知是鄧仙姑給他留下的遺言。於是,他便帶著他與鄧仙姑生的九個兒女天天下應河捕魚撈蝦,然後又把魚蝦送到九個州,供那裡的人們享用。
後人為了紀念鄧仙姑,就在後山頂上修建了仙姑祠,因戰亂被毀,成了一堆廢墟。後來新城區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又在這裡修築了飛檐挑角的清風亭,四周共有12根紅木柱子,上面彩繪有《武松打虎》、《小憩》、《私語》、《春意盎然》、《蒼山攬勝》、《翠竹鳥語》、《鴛鴦戲水》、《穆桂英掛帥》等圖畫,仰瞻椽頭梁棟的木雕裝飾,鳳頭龍首,人物花鳥,體態多姿,逼真動人,造型之美,雕工之精,令人讚嘆不絕。尤其是那一組人物畫,構思巧妙,實感明顯,人物口目傳神,似在疑神靜聽,似乎胸肌隨著呼吸在起伏,血管隨著血液循環而微凸,刻劃得心理變化,舉止神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真乃絕中之絕。

附:嫁女聯姻“鄧公簋”

應國貴族墓群所珍藏的藝術魅力是永恆的。截至目前,這裡共發掘清理古墓葬300多座,相繼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譽,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45號墓是春秋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從出土的五鼎四簋及隨葬的數百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陶器來看,墓主人應申姜是申國嫁到應國的一位女子。引起專家們感興趣的是,在相鄰的另一座墓坑中出土的四件“鄧公簋”,通高20厘米,口徑19.5厘米,腹徑24.5厘米,深11厘米,圈足高3厘米,扁足高2厘米,重48公斤。斂口、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喇叭形握手,蓋面飾仰瓦紋,圈足飾斜角雲紋,圈足下3個小扁足,上端飾獸面紋,雙耳為獸頭銜環,器外底部有方格形鑄痕,簋蓋內與器內底部均有“鄧公作應媼毗媵簋其永寶用”銘文3行12字。掘考銘文可知,銅簋為周代鄧國鄧公為其女媼毗嫁給應國貴族時所鑄的媵器,媼毗死後又作為隨葬器埋入地下。因其銘文為“鄧公作”,故定名為“鄧公簋”。此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另有一鼎器壁內側有銘文“封虎作食鼎,其萬年永寶用”11字。此鼎與鄧公簋同出一墓,鼎的主人應與鄧女有一定聯繫。

應國貴族墓群“鄧公簋”

鄧公簋45號墓是春秋早期時有代表性的一座。從出土的五鼎四簋及隨葬的數百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陶器來看,墓主人應申姜是申請嫁到應國的一位女子。引起專家們感興趣的是,在相鄰的另一座墓坑中出土的這四件“鄧公簋”,通高20厘米,口徑19.5厘米,腹徑24.5厘米,深11厘米,圈足高3厘米,扁足高2厘米,重4.8公斤。斂口,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喇叭形握手,蓋面飾仰瓦紋,圈足飾斜角雲紋。圈足下3個小扁足。上端飾獸面紋。雙耳為獸頭銜環。器外底部有方格形鑄痕。簋蓋內與器內底部均有“鄧公作應媼毗媵簋其永寶用”銘文3行12字。據考銘文可知,銅簋為周代鄧國鄧公為其女媼毗嫁給應國貴族時所鑄的媵器,媼毗死後又作為隨葬器埋入地下。因其銘文為“鄧公作”,故名為“鄧公簋”。此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另有一鼎器壁內側有銘文“封虎作食鼎,其萬年永寶用”11字(見上圖)。“鄧公簋”是古代鄧國和應國聯姻時,鄧國國君嫁女到應國時的陪嫁禮器。“鄧公簋”是打撈沉在歷史深處的古應國的第一線索。鷹形玉佩揭開古國面紗 “鄧公簋”的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