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漢闕

闕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古代的建築物,其名稱最早見於《詩經·鄭風·子衿》:“縱我不住,子寧不束,佻兮達兮,在城闕兮”闕是一種什麼樣的建築物呢?《廣雅》:“闕,門觀也。”《說文解字》:“闕,門觀也,從門從闕。”用現在的話說,闕是門前道路兩旁高起的建築物。根據質地可分為土闕、石闕兩種。土闕起源於西周,多建於宮殿之前,不僅是宮殿的重要裝飾物,而且是國家頒布政教法令的地方,土闕在當時是不可缺少的建築物。因時代久遠,西周的土闕已蕩然無存。東漢開始流行的石闕,位置多由宮殿之前改為祠堂或墳墓之前,並得以流傳至今。
平邑漢闕由灰青石四層築成,總高2.1米(不包括闕基),面寬0.72米,厚0.59米,接近方形;上雕人像、車騎、禽獸、銘記等。闕身上面砌有一石,高0.41米,雕為上下兩層,上層挑出闕身少許,四角各鐫斗拱一座,闕頂刻成四注式瓦頂,底部刻檐椽一排。此種形制為北方漢闕所獨有。三闕形體壯碩穩重,造形頗為奇特,是我國古代珍貴的藝術作品。在現存的漢代石闕中,它的建築年代僅晚於四川梓潼的李業闕,平邑漢闕是研究歷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資料。
1932年,由平邑鎮米士民先生主持遷三闕至平邑縣城內。三闕現立於平邑縣城關第三國小內,方向面南,南北排列成“一”字形,仍保存完好。
1977年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