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日報

平民日報

1915年首發於香港,創刊者為:蔣光鼐、李章達、張廷輔、袁煦圻。1916年,為了統一宣傳,集中力量,蔣光鼐和李章達、張廷輔、袁熙圻把《平民日報》移交給反袁機構。

主要創刊者

李章達和蔣光鼐李章達和蔣光鼐
蔣光鼐早年參加同盟會,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反清革命,後又在“一二八”抗日戰爭中任總指揮,並組織福建人民政府聯共反蔣,在解放後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工作,在1967年病逝於北京。
李章達(1890-1953),字南溟,廣東東莞人,我國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會,當過孫中山的警衛團團長。他不但保衛孫中山的安全,而且是孫中山三大政策及政治主張的堅決維護者和堅定追隨者。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李章達
在香港成立,他被選為中央常委兼秘書長。1953年他病逝於廣州。陶鑄稱讚他是一個“優秀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張廷輔(1883--1912),字清澄,邯鄲縣裴家堡村人。1902年以後,入保定武備學堂。1903年又投考姚村陸軍國小。廷輔系獨子,按當時規定不允許從軍及投考軍事學堂,因興趣所系,執意投考,終被錄取。在軍校期間,感於清廷腐敗,國事日非,尤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影響,遂多方聯繫革命黨人,並加入了河北同盟會。畢業後,於1908年底,分配到湖北省鄂軍為見習士官。期滿,任排長,從此踏上了軍人生活的道路。
袁煦圻(1897--?),廣東東莞人。曾任廣東省會警察局督察長,第八路討逆軍總指揮部交通處處長,第一集團軍軍官訓練所主任,第七戰區乾訓團訓導處處長,廣東省訓練團副教育長等職。1946年7月31日授少將銜,同年退役。

創辦歷程

1913年蔣光鼐與李章達一同參加了江西總督李烈鈞的討袁戰役。在“二次革命”失敗後,為避過袁世凱的通輯和追捕,蔣光鼐化裝成老百姓,於年底乘上一艘日本貨船抵達東京。直到1915年春,國內輯捕風潮稍有緩和,蔣光鼐才從日本回國。他先到東莞縣城找到了張廷輔,又邀李章達,三人同去香港,欲跟隨孫中山先生,繼續走反對袁世凱獨裁專政的道路。
但當時革命經費困難,孫中山正派朱執信、胡漢民、鄧鏗等人到南洋各地籌款。所以到香港後,雖然蔣光鼐他們和鄒魯取得了聯繫,但也只能自謀出路。那時香港的九龍塘還是一片荒山。他們在山邊的花圩,向一個客家籍農婦租了半間木屋,三人靠種植並販賣時花以維持生計,生活十分拮据。平時他們都穿破舊的唐裝衫褲,只有一件長衫,作為他們三個人外出辦事時的公用服裝。
蔣光鼐對於賣花的生活並不滿足,於是給當年一起投考廣東陸軍國小的同學袁煦圻寫了一封信,說明他們三人想辦一份宣傳革命、聲討袁世凱的報紙,以喚起海內外同胞對革命黨人的支持,請他籌款相助。袁煦圻接信後,立即從家裡籌借了一筆錢,親自送到九龍他們的住處。
於1915年,蔣、張、李、袁四人開設了“平民印務館”。他們自己寫文章、自己編印、自己發行、出版了一份《平民日報》,宣傳討伐袁世凱和驅逐袁在廣東的爪牙龍濟光。報紙深受平民的歡迎

相關書籍

《喋血淞滬-蔣光鼐將軍傳》、《天地悠悠我的父親蔣光鼐》

相關影視

《蔣光鼐將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