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中山靈壽故城遺址

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東部的中山國靈壽故城遺址,北依東林山、牛山,南臨滹沱河、黃壁莊水庫,距今靈壽縣城約10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東西兩側為高坡,東西城垣外有源自林山的天然溪流,自北向南逶邐入滹沱,相傳為“京御河”。古城垣早已蕩然無存,但地下夯土城基尚在,城址平面呈不規則桃形,北高南低,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城址內現有13個自然村並黃山一座。城東高坡上有一夯築小城遺址,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寬約1050米,小城西部當中夯築一座土台,名曰“召王台”,屬古城的軍事防禦設施。

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東部的中山國靈壽故城遺址,北依東林山、牛山,南臨滹沱河、黃壁莊水庫,距今靈壽縣城約10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東西兩側為高坡,東西城垣外有源自林山的天然溪流,自北向南逶邐入滹沱,相傳為“京御河”。古城垣早已蕩然無存,但地下夯土城基尚在,城址平面呈不規則桃形,北高南低,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城址內現有13個自然村並黃山一座。城東高坡上有一夯築小城遺址,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寬約1050米,小城西部當中夯築一座土台,名曰“召王台”,屬古城的軍事防禦設施。
中山國雖為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但其重要地位僅次於戰國“七雄”。靈壽故城先後經歷過五代國君——桓公、成王、釁(註:此為代用字。原字的下部應為“昔”字。下同。)、耔姿(註:此二字均為代用字。原第一字的左側應為“妾”字;原第二字的下部應為“蟲”字。)、勝,共86年。這是中山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國土疆域擴大,而且農牧業尤其是手工業高度發達,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中山國文化。
中山靈壽故城由7道城垣圍成,中部一條南北向隔牆將其分成東西兩城。隔牆北端訪駕莊東北約200米處與北城牆交接,由此向南伸展,直至張家莊,全長約5100餘米。現存的完整牆基厚3.2米,寬2.5米。城址外圍的夯土牆基寬約35米,厚約2至4米,長度各異。與城基相連的大型夯築護城建築目前僅發現4處,分布在簸箕掌、張家廟台和王陵區西門闕及西城的西門闕。其地面殘存大量的板瓦、筒瓦、箭鏃等遺物。城基中明顯的門闕遺址僅兩處,一處位於東城西北角,即隔牆與東城北牆的交接處,兩牆各自拐角,互成斗城,控扼城內通往城外的唯一陸路咽喉。另一門闕位於穆家莊村西,西城垣中部,門闕外臨護城河,河西一條古路溝直向門闕,殘長550餘米。城門向內是一條貫穿東西的古路主幹道,寬約11米,自城門向東延伸940米到達9號、10號遺址中心,再東已被現代民房疊壓。
城址內已發現的大型夯土建築遺址總計6處。一處位於城東北區,現蒲北村的高地上,即3號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殘存面積僅為原面積的五分之一。其北部是北城垣,西部是黃山,南部是一條西北——東南向的天然河溝。地面殘存成片的紅燒土、白灰和大片的瓦礫覆蓋層,常見有戰國時期的繩紋板瓦、筒瓦。在地下約0.8米的同一軸線上考古工作者鑽探出9個南北向排列的圓型夯築柱基,直徑1.8米,厚1.9米,柱基中心距離4.3米,在4、5、6、7號柱基上仍保留著長約1米,寬約0.7米的長方形柱礎石。遺址破壞區殘存大量的空心磚殘片,部分印有陶文,標明製作工匠的姓名。殘存瓦件主要是素麵半瓦當、乳釘紋地陰雲紋半瓦當、乳釘紋地獸紋半瓦當、乳釘紋雲帶半瓦當、山座形瓦釘帽等。銅器有圓首窄格蟠蛇糾結柄銅短劍、銅矛、帶鉤等。
東城南部現存的三處建築遺址分別是7號、8號、11號遺址,7號遺址遭到嚴重破壞。殘存遺蹟表明,這裡曾分布著多組坐北向南的長方形大型建築群。7號遺址的北面是8號遺址,8號遺址的東北是11號遺址,這些遺址地表的暴露遺物主要相同於3號遺址的繩紋板瓦、繩紋筒瓦、空心磚、盆、罐、碗、豆、甑、瓮等殘片。
西城中部殘存的兩處建築群遺址是9號、10號遺址,兩者不但距離很近,而且出土遺物也基本相同,除了常見的盆、罐、豆、甑、碗、空心磚殘片、繩紋矩形磚殘片、素麵半瓦當、乳釘紋地陰雲紋半瓦當等,這裡還出土了為數較少的雙龍紋半瓦當。此外,在遺址西北部一組南北長65米,東西寬50米的夯土建築遺址的瓦層中,不僅發現了與中山王釁墓相同的大型板瓦、筒瓦、乳釘紋地陰雲紋圓瓦當和半瓦當、山峰形瓦釘帽飾和脊瓦等,而且還發現了其他遺址中罕見的仿東周王城的乳釘捲雲紋半瓦當。大量的出土遺物及密集的建築遺蹟都表明此處曾是古城的繁華地帶。
古城內較大的居住遺址迄今發現兩處。一處即1號遺址,位於訪駕莊村南,西城王陵區內,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70米,文化層最厚達4米。出土遺物分兩層,上層系城址內常見的瓦件及生活用陶和石佩飾等;下層則是春秋時代的袋足低平襠粗繩紋灰陶鬲、繩紋粗足陶鼎、繩紋雞冠形粗足陶鼎、細繩紋窄沿陶盆等日用陶器,證明早在靈壽故城建城前,此處已經有人類定居。
另一處即2號遺址,位於西城西南部,西臨西城垣,南北長670米,東西寬400米。上層堆積戰國中晚期遺物;下層分布戰國早期遺物。
小片的居住遺址,在東城的河曲村北、西城南端的張家廟及西門外等地也有發現。
古城內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集中分布在城址中部,分工較細,種類較多。4號制陶器作坊位於整個手工業作坊遺址的北部,南北長200餘米,東西寬200米,文化層平均深度1.2—3米。裸露於地表及斷崖的廢陶堆積中,不僅存在大量燒結變形的豆、盆、罐等殘片和一定數量的磨盤、陶輪、陶拍等制陶工具,而且還有一些殘陶窯。大量的裸露遺物證實了當時的制陶作坊內部已有了不同的分工——東南區以燒制瓦件為主;西南區以燒制日常陶器用品為主;中部則是制陶場所。
5號鑄銅、鐵器作坊遺址,位於制陶作坊的南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580米,文化層深度1.2—1.7米,個別燒爐遺蹟深達2.5米。遺址內既有大量的陶范、銅渣、鐵渣,又有密集的煉爐。雖然鑄造銅器、鐵器的作坊區域不甚明顯,但其內部分布基本可做如下區別:西南部是作坊的管理機構或居住區;東部是鑄造銅、鐵器的陶范作坊;東南部是鑄造鐵鏟、钁、鐮、削等生產工具的作坊;中部是鑄造兵器、貨幣及其它小件銅器的場所;北部是鑄造實用銅器的作坊。
6號制骨器、玉器、石器作坊遺址,位於鑄銅、鐵器作坊的東南面,二者連續成片,此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80米。主要標本有牛骨料、角料、黑色細砂岩和頁岩石圭料及骨笄、骨珠、石壁、石圭、玉人片的半成品等。這些玉人片與中山王墓道出土的玉人片屬同一類型。
城址外西部的西靈山南坡下為中山王釁陵區,其中震驚中外的19000餘件珍貴文物都出自於這個區域。
中山靈壽故城的發現,不僅確定了其確切位置,而且反映了中山國的建築水平和手工業發展規模,對於研究中山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