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定紫砂的興起
平定砂器歷史久遠,質地堅密,晶晶閃亮;燉藥煮肉,各得其宜。早在乾隆時,平定砂鍋就因被皇帝題詠“龍”字而名聞京師,正定鐵路開通後,平定砂器以其優良的特性行銷鐵路沿線(見光華《平定的陶瓷》,《山西文史資料[M]》,1995)。進入民國,平定縣官也都留意砂器,志在改良,“王子良仿製東瀛砂壺”,朱子欽履任後“察其原質甚細,尤可改良”(見吉廷彥等輯《平定吏治紀要[M]》,平定縣檔案館藏)。朱子欽升任冀寧道尹後,又將改良事宜委託給繼任者吉廷彥。
一戰爆發後,農商部奉大總統諭向各省發出通飭,指出歐戰“未始非工商發達之機。凡各省種種實業,俱應切實整頓,所有大小工廠悉竭力維持。一面趁外貨入口稀少之時,改良土貨,仿造外貨”,強調“通商惠工,在此一舉”,“時不再來,稍縱即逝”(見《申報[J]》,1914年12月5日“本埠新聞”)。時任平定知事的吉廷彥接到省府通飭後,倍感壓力,“年來奉飭勸辦,雖經竭力提倡,其易於圖功者,不過栽桑種樹等事,而於平定素產之沙器,究無成績之可言”,“平定各種沙壺雖亦形式改觀,然顏色翦陋,終不脫瓦缶舊容,參列時品,總覺形穢”(見吉廷彥等輯《平定吏治紀要[M]》,平定縣檔案館藏)。吉廷彥總結分析,認為改良之所以成績不大,原因在於“風氣初開,人民於各項工業多不能貫注全力”,遂決定由官方發起,籌建平民工廠,並聘請宜興陶器工師來平定授藝。
1914年,朱子欽趁赴浙江採購桑籽之便,“繞道宜興,延聘利用公司李寶貞、楊阿時、朱慶生、吳雲根來晉盡心研究”(同上),開始新一輪陶器改良的實驗。宜興工師到達平定後,隨即展開工作,“親赴四鄉,實地考查,採取矸礦,築爐燒煉”,但由於火力太猛,結果不盡人意。於是二次試驗,“另築新爐,重用煤燒”,所燒物品“不但無多損傷,抑且顏色鮮明,不亞於南制陶具”,然好事多磨,該次試驗仍有不足,“試製各種陶質茶壺,一經熱水灌注,色變灰黑”(同上)。吉廷彥遂親自掛帥,與工師悉心專研,發現茶壺注水變色的原因。“此種礦苗,含有別項雜質,周身蜂房,呼吸相通,既經火煉,毛孔仍在,所以注水有滲漏之虞,受熱黑灰之態,致病之源,實由於此”(同上)。之後,“又採回矸礦多種,分類試驗,所制物品,悉臻完美”,“絕無滲漏變色之虞,比較江南出品,頗不低遜”。經過三次試驗,平定紫砂得到政府認可,吉廷彥也因提倡紫砂有功,獲“一等金質獎章”。
1915年,平定紫砂改良大獲成功,募股已過半數,開工條件基本具備,7月1日正式開辦平民工廠,並向產礦各縣發出招生廣告(見平定縣誌委員會編,《平定縣誌[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嗣後,平民工廠屢有修建,“在場院之南鑿井一眼”,上建茅亭一座,取名“甘泉”,規模臻於完善。平定紫砂經過改造後,色澤鮮亮,造型美觀,廣受歡迎,由此帶動了當地紫砂的興盛。
二 民國平定紫砂選介
1.博古人物紋瓶(一對)(圖1)
撇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層台足。器身紋飾分三層,頸部刻花鳥圖、金文和行書詩句,腹部刻古文字、隱士圖並題記“民國四年元宵日 平定工廠仿造 平定知事吉廷彥監製 南雲氏摹古刻”,脛部刻花卉和詩句。該瓶形體優美,構圖嚴謹,刀法純熟,為平民工廠早期之精品。
2.詩句紅泥瓶(圖2)
口殘,長頸,鼓肩,肩以下漸收,二層台圈足。一面刻修竹數枝,一面刻行書“玉壺買春 賞雨茅屋 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 白雲初晴 幽鳥相逐”,題款“時在乙卯孟夏之月 平定工廠出品 南雲刻”。
3.“清香繞榻”方壺(圖3)
圖3-1“清香繞榻”方壺
圖3-2“清香繞榻”方壺之底款
弧形蓋,橋形鈕,唇口,斜肩,肩以下漸收,曲柄,彎流。蓋內印“升甫”長方章,一面刻行書“清香繞榻”,一面刻菊花,底款為“平定縣平民工廠出品”九字篆書(圖3-2)。該壺造型敦厚,線條勁挺,稜角分明。
4.“壺裡神仙”方壺(圖4)
圖4“壺裡神仙”方壺
長方蓋,橋形紐,長方體壺身,橋形柄,方直流。蓋內印方形“茂生”章,一面刻“壺裡神仙”及“石艾工廠出品”,一面刻水草螃蟹,底款為“平定縣平民工廠出品”九字篆書。該壺線面峭直,造型挺拔。
5.“桐陰促織”盤(圖5)
圖5“桐蔭促織”盤
圓形,盤外為紅色紫砂,盤內罩白色釉,繪“桐陰促織”圖。畫的上方題“桐陰促織”,署名“曉山”,下方遠山迢迢,草色青青,一棵梧桐亭亭如蓋,樹陰下兩小兒正在鬥蟋蟀。
6.三友紅泥壺(圖6)
圖6-1 三友紅泥壺
圖6-2三友壺之底款
方口,束頸,扁腹,竹節形彎流,梅乾形曲柄。一面口沿下刻“辛未年制”,字下翠竹一枝與流相接,另一面梅花一枝從柄上橫斜而出。底款為“平定復新工廠”篆書。
7.獸耳方瓶(圖7)
圖7 獸耳方瓶
敞口,束頸,折肩,肩上堆塑兩銜環獸頭,肩以下漸收,矮圈足。一面刻山水紋,一面刻詩句“洗硯春波臨契帖,調琴夜雨和陶詩。”底款為“平定復興公司”六字篆書。
8.山水金石紋湯鍋(圖8)
圖8 山水金石紋湯鍋
弧形蓋,圓形抓手,唇口外伸,筒形腹,底有5個支足。內外均施乳白釉,釉開片,鍋蓋、鍋身有紋飾。抓手內繪樹木、籬笆、草廬、人物,並有行書題詩“喬木子丈茂,濃蔭覆綠苔。日高門未啟,怕有俗人來。芸生”,抓手外書一圈文字,楷書“林華觀行燈銘一十八字”和篆書“林華觀行燈重一斤十四兩五鳳二年造第一”,鍋身亦飾山水及金石文字。
9.博古紋鍅(圖9)
圖9 博古紋鍅
鍅形,敞口,頸微束,鼓腹,圈足,鍅兩側各塑一獸耳。一面口沿下刻隸體銘文“同山斝周區紋觚”,銘文下刻斝與觚,斝內刻花一枝。一面上刻隸體“摹君錫鼎銘十三字”,下刻篆體銘文“君錫用作寶其子子孫孫永寶用鼎”。底款為“平定陶業公司”六字篆書。器物製作規整,充溢金石之氣。
10.山水紋方瓶(圖10)
圖10 山水紋方瓶
橢圓口,直頸,斜肩,長方體身,座足外撇。肩下飾貼塑模印壽字一周,瓶身左右各塑一獸耳銜環,底座飾貼塑蕉葉紋。方瓶的兩面刻篆書“章和元年堂狼造”及隸書“摹漢章和洗銘七字 白純束敬制”“炳如科長大人鈞鑒”等字樣,另兩面刻山水圖,並題詩“疊翠春山又幾重,綠蔭深處萬千松。薰風更帶微寒意,吹得詩翁策短筇。雲亭”等,底款為“平定陶業公司”六字篆書。
11.金石紋湯鍋(圖11)
圖11 金石紋湯鍋
弧形蓋,扁圓珠形抓手,唇口外撇,筒形腹,腹兩側有兩對稱提環。蓋上刻篆書“樂未央宜酒食”及荷花圖,鍋身刻金文,底款為“平定陶業公司”六字篆書。
12.“遠浦歸帆”燈形器(圖12)
圖12“遠浦歸帆”燈形器
器身平面為八邊形,頂端開口,兩側塑鋪首銜環,喇叭狀高圈足,器外施乳白色釉,釉開片。器身正背面均有裝飾,正面繪“遠浦歸帆”,畫中水波浩淼,草木豐茂,一峰聳峙,危塔兀立,遠處風帆隱現,近處水榭半露,右下方一小艇隨水漂流,畫上方題“遠浦歸帆 秋塘”。背面書篆書二十一字。
13.“疏影橫斜”水仙盆(圖13)
圖13“疏影橫斜”水仙盆
俯視呈銀錠形,倭角,內施藍色釉。外施米色釉,一面刻“疏影橫斜”,一面刻梅樹一枝,底款為“平定陶業公司”六字篆書。
三 民國平定紫砂的藝術風格
綜觀民國時期的平定陶器,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的生產者是平民工廠,因而也可稱為“平民工廠”時期。平民工廠屬於官辦性質,所請技師全部來自宜興利用公司,因此所制產品不脫宜興紫砂的影子。此時產品以“茶壺”“花瓶”等實用器為主,除少數精品外,大多造型單一,體量矮小,裝飾簡略。不過所聘工師當時正值壯年,技藝嫻熟,根底紮實,所制器物式樣中規中矩,刻繪不多卻情味雋永。
平民工廠改良試驗的成功,使平定陶器的面貌煥然一新,陶器銷路大好,廣受社會歡迎。加之政府對實業的獎掖,平定紳商紛紛集資建廠,平定陶業漸趨繁榮,進入新時期。隨著工廠的增多,經驗的積累,競爭的激烈,平定陶業推陳出新,擺脫亦步亦趨的追隨,逐漸塑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通過大量實踐,平定工匠掌握了當地陶泥的特性,著重開發紅白兩色產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壺,“白壺原料為南省諸地所罕睹,得此質以制物品,三晉陶業,必可占優勝地位”(吉廷彥等輯《平定吏治紀要[M]》,平定縣檔案館藏)。此時期產品的種類更加豐富,除繼續生產日用品外,還燒造陳設器,成為社會名流饋贈的佳品。裝飾技法更加精巧,刻工日趨精湛,器物上常見大幅畫面,長篇詩句。
無論前後兩期,民國時的平定紫砂都體現出一貫的風格。
一、素。平定陶器只有紅、白兩色,有別於宜興紫砂的多彩繽紛。紅泥南北都有,可是在平定工匠手中,被鍛鍊得油潤發紫,寶光可鑑。白泥為南省少見,更成為平定陶器抗衡同列、取得優勝的利器。紅白映襯,相得益彰。以白泥壺泡祁門紅茶,以紅泥甌啜西湖龍井,箇中風味恐怕正是平定陶器獨步當時的秘密。平定陶器的造型,多為傳統所有,少見當時流行的新奇樣式,不過這並不妨礙它的藝術價值。最簡單的造型,卻最能反映匠人的功力,圓器婉轉流暢,方器挺拔勁朗,很好地體現了匠人的造型能力。平定陶器的裝飾也崇尚“繪事後素”的審美觀,摶泥塑形,略施刀工,絕少堆貼巧染的作風,卻將泥土的本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二、雅。在改良的初期階段,平民工廠就延聘名師,將宜興紫砂的優良經驗,以及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賦予到平定陶器中來,從而奠定了平定陶器良好的審美基礎。無論器物大小,都有適合的裝飾方法,所選裝飾題材,很能與器物的功用相契合。小者如紅泥瓶(見圖2),瓶身娟秀小巧,紅潤可愛,飾以幾隻風竹,更覺清雅。大者如博古人物瓶(圖1),通體滿飾圖案,繁而不俗,詩畫相配,可堪雅玩。受當時好古習氣的薰染,平定陶器喜歡用金石古文裝點器物,以增加對文人士紳的吸引力。
民國年間,平定紫砂曾在陶瓷界占有一席之地,堪與宜興紫砂媲美。然而考之文獻,對當時平定陶業的記載十分有限,僅有平民工廠的一點訊息;證之實物,流傳下來的器物也難得一見,因此很難窺探到平定陶器全貌。諸多問題,如陶業衰落的時間和原因,制陶公司的性質和規模,制陶工匠的身份和籍貫,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