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雲根

吳雲根

吳雲根(1892-1969年),又名吳芝萊。1892年生於宜興和橋,14歲拜汪升義(汪生義)為師。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廠任技師、1929年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術員、1931年受聘於江蘇省立陶瓷職業學校窯業科任技師、1954年進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11月開始為紫砂廠招收第一批學員傳授紫砂製作技藝、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技術輔導員” ,成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為當今紫砂藝術界培養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呂堯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極有影響的紫砂藝術大師和名家。

基本信息

概述

吳雲根 吳雲根

他待人謙和大度,德藝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大批學子在其扶掖之下,步入紫砂工藝殿堂。現今著名制壺名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以及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汪寅仙最早由他親沐教澤,並推薦於師弟朱可心處學藝。

吳雲根的體質特好,70多歲長新牙,大腿骨折後恢復得與年輕人一樣快。1969“文革”中,因承受不了政治運動的壓力,不幸為小事而尋了短見。

生平簡介

紫砂壺款 紫砂壺款

吳雲根,(1892—1969),宜興和橋人,曾用名芝萊,1892年11月出生於丁蜀窯場窯務員工家庭,其父有一手較好的燒窯“看火”本領。人稱“吳大師傅”。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14歲時到蜀山南街拜著名紫砂藝人汪生義(春榮)為師學習制壺技藝,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舊時紫砂藝人拜師學藝和其它很多手工藝行業一樣學徒時要幫師父家打雜,師父也以此觀察考驗徒弟的天賦和耐性。紫砂學徒通常給師父家先掃地、挑水打雜做家務一些時間後開始幫師父捶捶泥、洗洗泥槳布。吳雲根本來就出身貧寒,耐得了苦,白天幫師父打雜幫工,晚上刻苦學藝,加上他手腳勤快,天資聰明,悟性較高,三年滿師後就在業內小有名氣。汪生義擅長紫砂光素器和竹飾器製作,在師父精心輔導下,吳雲根得到真傳,打下良好基礎。藝成後,吳雲根隨汪生義受聘於“陽羨紫砂陶業公司”為技工,專制仿古器具。

民國四年(1915年),“宜興利用公司”成立,汪生義等被聘為公司技師,吳雲根亦隨師進公司制壺,技藝得到迅速提高。然時逢清末光緒後期,內憂外患,百業蕭條,紫砂藝人謀生艱難,吳雲根憑著自己年輕有體力,他邊幫人家做粗活搬運泥坯和窯貨以維持生計,勞動間隙依然專心做壺,使自己的制壺技藝不斷提升,並逐漸進入紫砂名手之列。

1915年秋,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廠到宜興請名手到山西做技師發展當地的陶業。由師傅汪生義推薦,宜興利用公司介紹,吳雲根和當時的紫砂名手楊阿時、江祖臣、李寶珍等一起入晉至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瓷工廠任技師,成為民國時期宜興陶業界首批被外省邀請的技師,歷時三年。吳雲根在山西不僅充分發揮了他熟練的成型技藝,同時他的聰明才智也有了展現。他用山西當地的窯爐燒製成類似宜興紫砂的山西陶器。在這期間曾數次為當時山西省省長閆錫山仿製宜興古壺,製品為閻錫山等收藏。

吳雲根在山西平定縣任技師三年,不僅傳授紫砂陶的成型技術,還利用木炭釉爐窯試驗成二次燒成的爐均釉紫砂陶,取得相當不錯的“仿均釉”效果。對山西平定的陶業發展起到比較大的作用,並為當地培養出了一批制陶技術人員,成為近代宜興陶業界向外省傳播紫砂技藝的傑出代表之一。

雲根 雲根

1918年,吳雲根回到宜興蜀山,仍接受宜興利用公司的訂貨製作。所制《竹鼓》、《竹段》、《竹鼎》等壺端莊大度,並一度以專制《雙色柿扁壺》、《卷柿壺》等為市場暢銷。汪生義在家中收授朱可心為徒後,每日必去煙館抽大煙,有時請吳雲根去幫忙製作,吳雲根作為師兄,盡力關照師弟朱可心。時朱可心心心念念想學制《魚化龍》壺,吳雲根不但盡力輔導,還將自己收藏的范承甫的《魚化龍》壺贈給朱可心,當作樣品標本摹仿,使朱可心學到製作《魚化龍》的技巧本領。其時,吳雲根所用印款均為“芝萊”、“吳芝萊”、“陽羨吳制”

1929年,吳雲根在蕭條的市況下經過較長時間的維持,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又結識了民國時期的紫砂職業教育家、設計家、江蘇省立陶校校長王世傑。

1931年,“省立宜興職業學校”在蜀山設立“陶工科”,王世傑任陶工科主任,創立紫砂職業教育。不久,“陶工科”單獨建校為“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王世傑任校長,聘任吳雲根、程壽珍為“宜興職校”工場教員兼技術輔導。而後,吳雲根推薦師弟朱可心進“宜陶職校”任技術輔導,師兄弟聯袂授藝,兩人共同總結前人經驗,在王世傑校長的支持協助下,以自身的制壺體會為基礎,編寫紫砂技術教材,為當時的紫砂製作技藝教育做了大量工作。

吳雲根性格豪爽,脾氣倔強,因數次為王世傑設計的的紫砂出口《咖啡茶具》製作不為肯定而賭氣,一度離開“宜陶職校”,先後為“吳德盛”、“鐵畫軒”等老闆制壺。三十年代中葉,吳雲根重回“宜陶職校”擔任工場輔導,所創製的《線圓壺》、《孤菱壺》、《四方傅爐》等古樸大方、端莊圓潤而受到時人的喜愛和收藏。這段時期為吳雲根第一次創作高峰期,所署印款均為“芝萊”、“吳芝萊”。

抗戰爆發之後,“宜陶職校”停辦,吳雲根為生活所逼,以窯務雜活搬運泥坯度日,有時亦進山桃松枝,掙“腳夫錢”,亦間歇制壺燒坯,艱難過日子。整個四十年代,吳雲根制壺較少。

桃李芬芳

1954年10月,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范正根、邵六度、施福生、范祖德等7人組建紫砂工場,隸屬於“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承制“中國美術家協會”訂購的高檔茶具。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是宜興紫砂工藝廠的前身,他也成為了宜興紫砂工藝廠主要創辦人之一。其中,吳雲根在紫砂工藝人才培養上作出了尤為突出的貢獻。

此間,吳雲根創製出《二節竹段》茶具,以其古樸典雅,清秀端麗的特點風格為市場接受,為紫砂業的恢復作出一定的貢獻。

上海拍賣行1999年春拍吳雲根款碗梅壺 上海拍賣行1999年春拍吳雲根款碗梅壺

1955年11月開始,紫砂廠開始招收第一批學員培養紫砂製作技藝人才,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工藝殿堂。吳雲根擔任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這時其“門牆桃李盛極一時”。他的學生有高海庚、王洪君、王亞傑、史濟華、鮑秀雲等。我們可以從學員 名單上看出,其中當今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幾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如汪寅仙、呂堯臣、鮑志強、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人均出其門下。這也顯示著吳雲根對當今紫砂藝術界的深刻影響。

而汪寅仙最早由他親沐教澤,並推薦於師弟朱可心處學藝,於同輩中摒棄門戶之見之範例。吳雲根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而師徒又十分和諧首開師徒間競技比賽之先河。

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了7位紫砂名藝人為“技術輔導員”, 也就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藝人(俗稱紫砂七老)”。這在當時是一種極高的榮譽,既表達政府對紫砂行業發展的重視,也是對這些優秀的紫砂藝術名手在行業里的地位以及藝術造詣的肯定。吳雲根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他也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極大地鼓舞了他的工作熱情。

1956年11月,紫砂廠招收第二批學員共30名,其中汪寅仙、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許慈媛、范盤沖、王月仙、李有仙、朱麗君、吳欣南、吉德寶、方立品、史玉琴、葛岳彬、陳秀雲等15人由吳雲根負責帶領培養。

1958年,紫砂廠又招收新一批學員,吳雲根又添新學員呂堯臣、吳震、周坤生、程輝、俞金鳳、吉奮英、周林生、張樹林、顧玉英、劉生娣、周洪科、崔紅妹、唐素秋等。

1961年,厂部安排儲立之、鮑志強等人在吳雲根身邊學習。

此時吳雲根雖年事已高,但技藝不衰,為徒弟們作示範,逐一評講,深受弟子們愛戴。他長期從事學院的正規藝事教育,十分重視寫生,尤其對竹的形態特別關注,為他製作竹段壺充實素材,豐富內涵,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教導徒弟制壺要講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態規律,識其品相,從生活中體會寫生,方能融會貫通。

這一時期所創製的《竹段》、《竹提》、《竹春》和等作品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

吳雲根 吳雲根

《竹提》現藏於宜興紫砂工藝廠陳列室。選用段泥材質,表面呈米黃色,近似竹色。壺身為二節竹段,跑滿圓潤,竹枝順彎胥出為流,綴一枝牙攀於壺身,順暢自然。所飾竹葉疏密有致,有隨風飄拂之感。曲折別致的小竹根飾以蓋鈕,細竹彎枝橫跨壺肩,端莊挺秀,肌理紋飾,細膩逼真,使整體更顯協調均稱。

《雙色竹段》以竹節為壺身,挺拔剛勁,流、鈕、把由曲析構成,輔以幾片竹葉攀於壺體,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在造型技藝處理上以竹節為主體結構,以葉、莖、芽為襯托,充分表現其翠竹的神韻。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為吳雲根第二個創作高峰期,其間光素器的創作更趨成熟,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他所製作的《提把弧菱》,在傳統壺形式上提煉改進,壺身四周圓潤的壺體與直角提梁所營造的空間,構成了實與虛、圓與方的對比效果,實用方便,把玩適宜,更富有濃郁的紫砂古韻,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傅爐壺》猶如吳雲根本人一樣敦厚樸實。《線圓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線雲》等壺均具有老辣渾厚的自然韻味。五十年代以後印款署名均為“雲根”、“吳雲根”。

吳雲根學到老,做到老,一生奉獻,勤勞純樸,光明磊落,勤勞純樸,公私分明。制器講究形似,更重神似,識其品相,尊重規律,從自然中體驗,從實踐中融會貫通。

1969年,文革浩動無情落在吳雲根頭上,在“清理”、“追查”、“莫須有”問題中,吳雲根由於想不通而在宜興紫砂工藝廠上吊自殺身亡,釀成悲劇,享年77歲。而直到去世,吳雲根未給子女們私下留存一件他個人的作品。

縱觀老藝人吳雲根一生,為人仗義耿直、寬厚善良、對人真誠;工作上顧全大局、盡職敬業;藝術上博採眾長,成就卓越,蜚聲壺界,並有“聲名蓋及師,來者有幾人”的贊語;新中國成立後,他尤其是在帶徒授藝、培養人才方面,沒有門戶之見,熱誠和藹、平易近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紫砂藝術人才,為傳承紫砂藝術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藝術貢獻

吳雲根制紫泥孤菱壺 吳雲根制紫泥孤菱壺

吳雲根長期從事學院的藝事正規教學,十分重視紫砂陶藝的寫生技巧,尤其對竹的形態特別關注,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教導藝徒們制壺要講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態規律,識其品相,從生活中體會寫生,方能融會貫通。他的制壺風格樸實穩重,擅長光素器、筋紋器製作,於仿製傳統產品中別抒機心,善作變化,給人以新穎之感,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他的作品喜用雙色泥質表達主體,主體與附屬檔案用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鮮明得體。造壺講究整體的氣韻,端正穩健,有挺拔之勢,流、把、肩、蓋處用線過渡十分流暢,觸覺舒適、便利、實用;營造藝壺,講究虛與實、方與圓的對比效果,使壺富有濃郁的古色古香的韻味,點綴裝飾細膩逼真,整體造型布局勻稱,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

他的紫砂作品,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製作的《提把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選定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創作設計的竹花盆、大長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雙色柿子,還有《魚罩壺》、《春寧壺》等在傳統手法上頗具創意。他的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為題。竹節為壺身挺拔剛勁,壺咀、壺把、鈕、綴以小竹枝攀於壺體,由曲枝構成,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疏密有致;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在製作處理手法上以竹節為主體的合理結構,以葉、莖、枝、芽為襯托,充分表現翠竹的神韻。又如《柿子壺》是常見的造型,他採用多種手法製作,有宜於裝飾銘文,且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重在表現柿子生態的翻蓋柿子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傳爐壺》敦厚樸實,《弧菱壺》方中富圓,圓中見方,他的作品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

吳雲根 吳雲根

吳雲根生性耿直,脾氣倔犟,喜歡主持公道、直言仗義,同時又心地善良,寬厚仁慈,待人謙和大度,德藝俱佳。在藝術成就方面,所謂壺如其人,吳雲根的作品也顯示出溫厚穩重、朴雅潤澤的氣度。他技藝全面,擅長光器、花貨、筋囊器等各類器型的創作,而尤以竹貨見長,風貌獨具,有代表作“竹段提梁壺”等為傳世經典。而他的另一件作品光貨代表作之一“線圓壺”,尤見他對點、線、面、體的妙精領悟,簡約之間盡顯雅和之氣,是近現代最優秀的紫砂光貨經典器型之一。其它還有眾多代表作品,光貨有:“線雲壺”、“菱角茶具”、“傳爐壺”、“觚菱壺”、“春亭壺”、“魚罩壺”、“龍膽壺”等;筋紋器有:“上合梅”、“合菱”等;花貨品種較多,如“方竹提梁壺”、“桃碗壺”、“柿子壺”、“大型竹節”、“上竹段壺”、“圓竹提梁壺”、“竹鼓”、“大型竹節咖啡壺”等,其中,“特製大型竹節咖啡具”是國慶十周年為人民大會堂而作。

作品成交記錄

吳雲根絞竹提梁紫砂壺拍賣 成交價402.5萬

吳雲根“傳爐”紫砂壺拍賣 成交價103.5萬

吳雲根制紫泥孤菱壺拍賣 成交價59.8萬

盤點紫砂歷史上的名人

在中國陶瓷史上,紫砂壺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品類,它不僅僅是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理想茶具,而且是一種實用與審美高度和諧妙不可言的特種手工藝品。我們有幸看到流傳至今的紫砂壺,大多留有作者的銘款,而從這些帶有個性的藝術品上,反映出的不僅是一種時代的風尚,而且也是了解那些紫砂歷史名人們的極好途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