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概況
平定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太行山西麓。東鄰河北井陘,西連壽陽,南毗昔陽,北接陽泉市郊和盂縣。縣境東西最長處54公理,南北最寬處50.4公里,幅員1394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冠山鎮,距陽泉市中心9公里,距省會太原127公里。2001年末轄8鎮、2鄉、7個居民委員會和322個村民委員會,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公里。平定境內群山環繞,溝壑縱橫,中部丘陵起伏,95%為石質、土石山區。最高點七嶺山,海撥1438米,最低點娘子關谷地,海撥僅350米。桃河、溫河、陽勝河、南川河由西向東注入綿河出境。全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 ,區域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年平均日照2795.7小時,年平均氣溫10.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無霜期最長186天,最短111天,高溫期和多雨期每年均集中在七、八月間。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縣本地水資源總量為2.09億立方米,人均年占有量為656立方米;但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除娘子關泉周圍地區外,全縣大部分地區均為缺水地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種有無煙煤、硫鐵礦、鋁土礦等28種。平定縣現轄10個鄉鎮:冠山鎮、冶西鎮、鎖簧鎮、張莊鎮、柏井鎮、石門口鄉、娘子關鎮、東回鎮、巨城鎮、岔口鄉,318個行政村,縣政府所在地冠山鎮。全縣總面積1362.2平方公里,人口31.8萬,其中城鎮人口6.5萬。
全縣擁有土地45萬畝,還有廣闊的宜林面積和天然牧坡,盛產優質玉米和各種乾鮮水果。
我縣年平均降雨量505.1毫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73億立方米/年,本地水資源總量為2.09億立方米/年,加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入境水量1.08立方米/年,全縣水資源總量為3.17億立方米/年。娘子關泉水年涌量39800萬立方米,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礦泉水利資源。地表水源基地有尚怡、原坪、上冶頭三座小型水庫,總庫容1080萬方。全縣地下水可劃分三種類型,一是鬆散岩類空隙水,二是碎屑岩類裂隙水,三是奧陶系灰岩深部岩溶水,水質良好。
平定縣屬於資源大縣,地下礦藏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種有無煙煤、硫鐵礦、鋁土礦、鉛鋅礦、石英砂、大理石等30多種,尤以無煙煤、高鋁粘土、硫鐵礦、石灰石為最。煤田分布面積360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約為22.6億噸,年開採能力達到400萬噸;石灰石分布面積800平方公里,儲量在100億噸以上,是新型建材的理想原料;儲量在4.5億噸以上的硫鐵礦屬於全國一級礦藏,可延伸發展多品種、高檔次的精細化工產品;質量優良的鋁礬土儲量達到1.6億噸,三氧化二鋁含量在50%—80%,是馳名的中外鋁業原料和耐火材料基地之一。已開發或正在開發利用的礦產有無煙煤、硫鐵礦、鋁礬土、石灰石、白雲石、石膏、鐵礦石、浮石、玄武岩、紫砂陶土、砂石、礦泉水等18種。境內建有三個總能力600萬噸以上的煤炭運棧。
全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少雪。降雨天氣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氣溫10.8度,最低零下21.8度,最高39度,年平均降水量505.1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年平均210天。
地理位置
平定縣地處太行山西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6'—114°03’與北緯37°37'—38°04'之間,位於陽泉市區東南,東連北京、天津、石家莊,西接太原,是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帶發達地區的重要銜接地段和最佳交匯點之一。歷史沿革
平定縣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遠古時天下分九州,平定屬冀州。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地,平定為唐的東境。後來叔虞的兒子把唐"唐"心為晉,平定為晉的東門戶。公元前498年,晉國權臣趙簡子在縣城西北的平潭築城,這是史書記載中有關平定的最早建築。公元前377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平定成為趙國屬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一統華夏,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平定屬太原郡。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開始設定上艾縣,治所在今張莊鎮新城村,這是平定境內最早的設縣治所。東漢時,上艾縣劃入冀州的常山國,三國時劃并州的樂平(今昔陽)郡。
公元386年,北魏統一了北方,將上艾縣改名為石艾縣。北魏時,安祿交(今亂流村)村民修鑿的開河寺摩崖石像,為縣境內現存最早的石雕造像,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隋代末年,為反搞暴政,石艾人王君廓組織千餘農民揭竿起義,屢建戰功。唐代初年,相傳相傳李世民之妹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娘子關。公元749年,石艾縣改名為廣陽縣,治所設在廣陽村(今屬昔陽縣)。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連綿,廣陽先後為後梁、後唐、北漢所轄。
北宋初年,宋軍攻取北漢,首先攻下廣陽。公元979年,廣陽縣改為平定縣,並遷縣治於今上城,營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北宋時,宋徽宗信奉佛教道教。平定城的寺廟建築宏偉壯觀,南營天寧寺的雙塔,東西對峙巍然凌空;寺坡下的神宵玉清宮,規模宏大。這些建築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後代又不斷治理嘉河,改善街巷。到金代時,河上石橋飛架,兩岸綠樹成蔭,上下重城,柳暗花明。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讚美平定山城景色:
一溝流水幾橋橫,岸上人家種柳成。 來歲春風千萬樹,綠煙和雨暗重城。
清代趙秉文任平定刺史時,在城南建湧泉亭,築九曲流杯池。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2年),平定由縣升為州,管平定、樂平兩縣,仍屬太原郡。
元代,縣城西南八里的冠山建資福寺,修崇古書院,官至中書左丞的呂思誠等人,曾在書院讀書。元末戰亂,平城池敗頹。明代初年,上城重修州署,新建嚴更樓,後改為天衢閣,也就是今人常說的陽春樓。下城中部新修學宮,名聖廟,廟內大成殿至今尚存。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平定州志》是最早的一部全面記錄平定史跡的官修志書,輯存了大量的文獻史料。
清代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平定州升為直隸州,屬省轄,領盂縣、樂平、壽陽。
民國初年,州改縣治,縣衙仍設在上城。此後,隨著正太鐵路通車和平遼公路興建,以陽泉車站為中心的商業網點逐步增加,陽泉形成了集鎮雛形。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躪。鐵路、公路沿線駐有重兵。為抵抗日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根據地,平定開始一分為三。以正太鐵路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察冀邊區;路南以平遼公路為界,建成立了平東、平西兩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東、平西兩縣合併為平定(路南)縣。1947年5月2日平定縣全境解放,1948年8月路南、路北兩個縣政府合併,成立了平定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區。1958年8月,平定縣撤銷,歸入陽泉市,稱為郊區。1961年4月又重新恢復平定縣建置,屬晉中專區。1983年9月,平定縣改為陽泉市屬縣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帶領人民除舊布新,建設家鄉。1970年,縣城主街鋪設瀝青路面,沿街舊建築逐漸被新式樓房取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城綜合建設全面鋪開,先後硬化街巷,改造城南河和嘉河。1987年縣城外環線開通,1996年外環線改造擴建後定名平定路,原太石公路縣城段正式改造成一條主街,定名為東大街。今天,沿街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勇於進取的平定人民已經創立了輝煌的業績;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征途上,古州兒女必將譜寫出更加壯麗的歷史篇章。
行政區域
平定縣現轄10個鄉鎮:冠山鎮、冶西鎮、鎖簧鎮、張莊鎮、柏井鎮、石門口鄉、娘子關鎮、東回鎮、巨城鎮、岔口鄉,318個行政村,縣政府所在地冠山鎮。全縣總面積1362.2平方公里,人口31.8萬,其中城鎮人口6.5萬。現任領導
王銀旺王銀旺
王銀旺,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盂縣萇池鄉芝角人,1959年2月出生,1980年3月參加工作,1979年12月入黨,現任中共平定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1980.3--1984.2,盂縣萇...>>詳細
任曉華 馮維明 楊艷紅 李維程 杜平華 高錦孝 李宏革 梁海昌 朱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