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規劃

平壤規劃

平壤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地處朝鮮半島的西北部,距海約100公里。公元427年高句麗建都於此。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成為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950年代初遭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全市幾乎成為廢墟。朝鮮勞動黨早在戰爭時期就考慮平壤戰後的恢復重建規劃,1953年7月朝鮮勞動黨黨中央全會討論了平壤規劃,隨即開始了恢復重建、整體規劃工作。

介紹

平壤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地處朝鮮半島的西北部,距海約100公里。公元427年高句麗建都於此。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成為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50年代初遭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全市幾乎成為廢墟。朝鮮勞動黨早在戰爭時期就考慮平壤戰後的恢復重建規劃,1953年7月朝鮮勞動黨黨中央全會討論了平壤規劃,隨即開始了恢復重建工作。

地貌

平壤市區丘陵起伏,城市沿著大同江兩岸發展,西部有普通江穿越。市區分為三部分:大同江以東稱東平壤;普通江以西稱西平壤;兩江之間稱本平壤。

市區人口100萬人,用地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對市區規模已嚴加控制,不再擴大。郊區有十幾個衛星城鎮,如工業城鎮降仙,文化城鎮成文里等。衛星城鎮的規模為2~5萬人,與市區相距20~30公里。

建設

平壤規劃 平壤規劃

大同江西岸從牡丹峰、萬壽台到解放山一帶的市中心地區,主要建設文性和紀念性的公共建築,如革命歷史博物館、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人民文化宮和萬壽台大劇院等。

平壤的工業大部分在市郊,布置在大同江沿岸和山前。市區內僅有一些便於婦女就業的輕工業,如服裝工業、食品工業及其他不自設動力設備的加工廠。

城市道路網結合地形發展,基本上是不規則的棋盤式系統。園林綠化方面,整個城市形成以兩江(大同江、普通江)三山(大成山、牡丹峰、烽火山)為主體的綠地系統。流經市區西部的普通江,兩岸有寬闊的叢林,是一條貫穿城市的大綠帶,東接牡丹峰,西連烽火山。牡丹峰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區,面積200多公頃,以山區自然林為主,並結合山上的名勝古蹟(如乙密台),布置著牡丹峰劇場等公共建築。北郊的大成山是近郊遊覽勝地,距市區約9公里,遊覽區範圍 1440公頃,山上有高句麗古城,山下有動物園、植物園。兒童公園、小遊園均勻分布於城中居住區內。城市裡大量植樹種花。各種綠地與城市建築和街道布置配合得體,環境優美,被譽為“花園城市”。

發展

城市建設採取按規劃分期集中建設的方法。在1953~1956年的三年恢復時期,因國家經濟困難,發動民眾建設了臨時性住宅。恢復時期後的各個建設時期內,都嚴格按照規划進行建設:如初期先在外圍地區建設,以後又在中心地區分期集中成街建設,陸續建起人民軍大街、史達林大街、千里馬大街、琵琵大街、桑園大街等主要街道。平壤建設按照規劃分期進行,前後連貫,因而城市布局比較完整和統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