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大捷

平壤大捷

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 1593年初,李如鬆通過假意和談麻痹平壤守將小西行長,突然出擊開至平壤城下。 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大明軍隊順利開進開城府據守,至此朝鮮淪陷於倭虜之手的半壁河山已被盡行收復。

一:背景
日本太閤(前關白即宰相)豐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在1591年5月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他在萬曆19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於次年(1592年) 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國,並請多多包涵與協助,但朝鮮因久事明朝而拒絕。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鮮朝廷黨派內斗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
1592年(明神宗萬曆20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20年《同時於同一年改年號為【文祿】》、朝鮮王朝宣祖25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萬6250人,以15萬8700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
5月8日朝鮮國王李昖倉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於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離開平壤,再繼續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之地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宣祖李昖知道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沒有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宣祖李昖渡過鴨祿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等於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朝鮮。
二:開戰
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總理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在1592年12月25日, 總兵官李如松從寧夏勝利歸遼後,尚不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1593年初,李如鬆通過假意和談麻痹平壤守將小西行長,突然出擊開至平壤城下。不明就裡的小西行長還以為誤會導致談判破裂,但看到明朝大軍雲集,火炮已經架好,才意識到戰鬥已不可避免。平壤攻防戰就此打響。
此戰打得相當激烈。日軍依託平壤城城牆及城外各堡壘的掩護,以火繩槍不斷射擊明軍。主將李如松坐騎被擊斃,副將李如柏(李成梁次子)頭盔被擊中,游擊吳惟忠胸部中彈。明軍的單兵火力不及日軍,他們只有部分裝備了與日軍火繩槍相當的鳥銃,其他大多使用較原始的三眼銃、手銃。但是明軍裝備了數量眾多的火炮,尤以虎蹲炮給與日軍重大殺傷。日軍的弱勢在於他們幾乎沒有大炮,火器以火繩槍(鐵炮)為主。日本國內缺鐵,且軍隊為各封建主私有,無法充分調動一切資源統一製造。無論是武田家、織田家還是德川家,即使動員全部力量只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炮,因此火炮主要裝備海軍(即使如此,日本海軍的火力還是弱得可憐),陸軍僅裝備火槍。顯然排成密集陣型的日軍沒有意識到明軍的火炮有多大威力,他們毫不躲避地被一片片轟倒,而他們手中的火繩槍射程還不及明軍火炮的十分之一。日軍將領後藤加義在牡丹峰被擊斃。激戰中,急於雪恥的祖承訓帶領部隊穿朝鮮軍服打朝鮮旗號混在朝鮮軍隊中悄悄靠近南門,輕視朝鮮部隊的日軍並不在意,從容將兵力調往陷於惡戰的北門,直到他們看到朝鮮部隊中露出明軍衣甲時,城下的明軍和朝鮮軍已經開火。平壤外圍據點先後被拔除,北、西、南三面被圍,眼看大勢已去的小西行長率部向東突圍。
三:突圍
經過奮戰,小西行長率部才從東突圍。但城外大友義率數千日軍自風山
平壤大捷平壤大捷
前來支援時半途而返,據說是由於受到了從平壤方向傳來的明軍驚天動地之炮聲的驚嚇。此戰擁有一萬八千人的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減員一萬一千多人,其中在攻城戰中被明軍斬首1225級,在深夜突圍時被明軍截殺再斬首359級,其餘或傷、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於亂軍者不計其數;
四: 明軍勝利的原因
明軍充分發揮了大炮的巨大優勢,日軍在日本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見過大炮,他們的火器是以火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以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日軍將領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靶子。
五:意義
加速了日本第1次“朝鮮作戰”的失敗
六:後記 倭軍首領小西行長帶領殘兵敗將逃出平壤之後,一路倉皇逃跑,丟棄了無數糧草、輜重,連夜狂奔數百里,逃進了開城府中稍稍安頓下來。
他喘息未定,聞聽明軍副將李如柏又率八千騎兵追襲而至,與嚇得心悸不已的開城守將黑田長政商議後決定:放棄開城府,率領殘餘人馬退回倭軍大本營——朝鮮王京漢城府,打算重整旗鼓,以求東山再起。
在逃往漢城府的途中,小西行長得知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事前曾經急令鳳山守將大友義統率領一萬精兵馳援平壤。不料大友義統趕到距離平壤城外五十餘里附近,聽得前方炮聲震天,又遙遙望見牡丹峰頂竟已插上了大明軍旗,頓時嚇得屁滾尿流,不敢向前,馬上掉轉馬頭,帶著手下人馬不戰而逃,還向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謊稱小西行長已全軍覆滅。
小西行長聽後大怒,急忙與黑田長政一道退回漢城府,面見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黑田如水等人陳明事情經過。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立刻就將大友義統投進囚籠關押起來,同時發出號令,讓據守在黃海道、平安道、京畿道、江源道等地的倭軍全部棄城而逃,儘快收縮戰線,一起趕赴漢城府集中會合,準備與明軍決一死戰。
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大明軍隊順利開進開城府據守,至此朝鮮淪陷於倭虜之手的半壁河山已被盡行收復。據統計,截至此時,倭軍已損失精兵二萬五千餘人,而明軍僅僅死傷了一千多人。
此番平壤大捷的訊息一經傳開,奮鬥在朝鮮境內各州郡的義軍們更是歡欣鼓舞,紛紛起兵反抗,弄得倭軍焦頭爛額、左支右絀,只有縮在漢城府里,不敢輕舉妄動。悲觀失敗的氣氛瀰漫在倭軍各個大營內,士兵們整天提心弔膽、度日如年,深怕明軍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橫掃過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