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上萬件,國家一級文物63件。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館共有19個廳,其中16個廳作為展覽文物所用。其中12個展廳為固定展廳,4個為臨時展廳。西側為“牧野華章”通史類展廳,時間範圍從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遺址文化遺存開始,分為原始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四個篇章,種類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銅、明清書畫、歷代碑帖拓片著稱。東側為文物專題展廳,分為《館藏青銅器展》、《館藏陶瓷展》、《館藏書畫展》、《館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藝術展》五個專題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一千多件,對青銅器、瓷器、字畫、拓片等進行專題陳列。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於原平原省所轄的範圍。無論是館藏量還是館藏價值,在全省地級博物館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鎮館之寶有祖辛卣、婦好方尊、牛面紋卣等一批珍貴青銅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此外有歷代書畫作品1700餘件,時代自秦漢至近現代,代表性藏品如趙子昂、董其昌、史春薈、李苦禪、白雪石等的書畫作品。
建築特點
平原博物院地處新區科技文化廣場,建築因勢利導,沿規劃道路呈弧形展開,強調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與環境有機地融合,形成開放式的文化廣場,生成了“對話”的趣味空間,同時也表達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與建築性格特徵。規劃總用地面積7.5公頃,總建築面積52585平方米,地上三層,框架剪力牆結構,高24米。首層為庫房、技術用房及設備電氣用房;二、三層為展覽空間和辦公用房。博物院總體規劃著名重強調“以人為本、以物為本”的設計思想,突出政府廣場莊重、大氣、包容的性格特徵。採用現代、大氣的設計手法,依據以市政府辦公樓所在的中心軸線,採用對稱式布局,成功地構建出有序的城市空間,創造出博物館強烈的場所感。同時,在中軸對稱布局的基礎上,各單體建築又各自具有獨特的性格。這種差異中的對話,體現了城市文脈與地域文化,創造出人與自然充分和諧的城市空間。該院是新鄉十大標誌性文化建築之一。在建築藝術上,其一表現為“華夏之光”——文明精神的傳播,藉助規劃形式的放射狀規劃圖景與建築形象上的獨特個性,通過以豎向線條為主的石材巨大實體尺度,以及其富於韻律的排列,形成了博物院震撼人心的整體氣勢,寓意著新鄉牧野大地,作為夏、商、周中國最早王朝的中心,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二表現為“歷史年輪” ——歷史的沉澱與傳承,平原博物院平面呈半圓形,通過與樹的“年輪”在形態、肌理上的呼應,體現出歷史延續性。她寓意城市是成長著的城市,而平原博物館,正式要記錄下這座城市成長過程中的“年輪”,讓人們得以通過這些“年輪”,重視她的點滴回憶。其三表現為“太行山勢”——地域性與生長性,平原博物院建築形象強調豎向上的生長感與層疊起伏的態勢,外形硬朗、剛毅,平原兒女堅忍不拔的性格。
歷史沿革
平原博物館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院,成立於1949年,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
平原省於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博物館改為新鄉市圖書館文物館。
1958年,新鄉市委、市政府撥專款對平原省委舊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保護,並在平原省委舊址的位置成立新鄉市博物館。
省委舊址是建國初期平原省省會設在新鄉的遺留建築,舊址建築以灰藍色為主色調,具有濃郁的蘇式風格。
1996年,新鄉市因承辦省八運會而建立市體育中心,新鄉市博物館庫房及辦公遷至和平路南段,庫房為四層樓房,並成立多處展廳。新鄉市博物館第一展廳坐落於新鄉市人民公園內,主體建築二層,總面積1000平方米,是該館基本陳列場所。近年來因受各種條件限制,已不能適應文物陳列展覽;第二展廳位於新鄉市平原路東嶽廟大殿內,大殿為明代九脊歇山式建築,大殿展室面積200平方米,為臨時展覽場所,每年舉辦各種展覽10餘個並免費向社會開放,為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舉辦的較有影響的展覽有《青銅藝苑》、《新鄉革命鬥爭史》等。
2011年11月,成立平原博物院,兼併原新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