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因京劇《沙家浜》而家喻戶曉。抗日戰爭時期,在蘆葦盪的綠色帳蔓里,新四軍戰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戰鬥詩篇。現辟有蘆葦盪、教育館、春來茶館等景點。
沙家浜風景區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北離常熟市區10餘公里,南達滬寧高速蘇州、無錫互通40和50公里,東接常昆線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蘇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內互通,205省道複線和錫太路與之相接,成為長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全區以“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於旅遊市場。
沙家浜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華東地區最大的生態濕地之一,一區占地1000多畝,已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一批景點。瞻仰廣場占地1.33萬平方米,以“郭建光”、“阿慶嫂”等形象為主創作的大型主雕屹立於廣場中央,生動地揭示了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象徵新四軍傷病員的18根柱雕以形態各異的塊面造型和強烈的肌理效果對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新四軍傷病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革命精神。兩組鍛銅浮雕以細膩、生動的構圖和豐滿的人物形象,演繹深化魚水情深主題。瞻仰廣場西側是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建築面積1860平方米,陳列了400多幅沙家浜革命鬥爭歷史照片和60多件革命文物以及200多幅常熟市雙擁成果照片。同時還採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景箱、場景復原、花崗岩浮雕等多種手段布展,使展覽動靜結合、平面立體結合、藝術和科學結合,增強了教育效果。瞻仰廣場東側是綠草茵茵的活動廣場,為遊客提供一個戶外活動或組織活動的空間。教育區是各黨團組織、民眾團體以及大、中、小學生“紅色之旅”的良好場所。由教育區向東過牌坊,是緊緊相連的紅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觀賞區。牌坊上“天開波鏡”的橫額,以點睛之筆傳神地勾勒出這兩個功能區以水為主的特點。紅石村集江南水鄉特色建築之大成,再現抗日戰爭時期江南水鄉小村風貌,建築依水而建,前是寬闊水面,漁翁垂釣,櫓聲咿呀,葦葉青青,一派水鄉恬靜;後是新篁、荷塘、小溪,一片農家景象。村內設有沙家浜史料館、老人與船——古船館、水鄉農具館,酣暢淋漓地再現了沙家浜的民俗風情。“春來茶館”也座落其間,“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倚窗落座,邊品茗邊欣賞戲台上表演的京劇《沙家浜》片段和舞龍、舞獅等民俗風情表演,另有一番情趣。與之毗鄰的是水生植物觀賞區,水榭、棧橋把遊客引向水生植物叢中而流連忘返。碧波之上,萬綠叢中,垂釣俱樂部“雙蓮軒”和300米的垂釣岸線靜臥其間,遠是蘆葦,近是粉蓮,怡然品茗,悠然垂釣,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蘆葦活動區是整個景區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陸上蘆葦迷宮兩大區域,縱橫交錯的河港和茂密的蘆葦,構成遼闊、狹長、幽深、曲折等多種形態的水面或陸上蘆葦空間,形成一個個迷宮,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追尋野趣和體驗新四軍輾戰蘆葦盪情景的場所,漫步、泛舟其間,鳥兒婉啼,涼風習習,葦香撲鼻,野趣橫生。農家園是蘆葦活動區的一個亮點,水車、牛車、風車、高豎桅桿的農船和船坊盡現農家生活的樂趣;第一代“春來茶館”再現出當時遍布沙家浜村落的小茶館原形。踩水車、竹林嬉戲,盡享農家生活樂趣,與蘆葦迷宮相得益彰。良好的大自然生態,是追求回歸自然“綠色旅遊”的極佳選擇。美食購物區位於景區出口處,方便遊人購買土特產、水產品和旅遊紀念品,也是品嘗陽澄湖大閘蟹、蘆葦盪特色水產和沙家浜風味小吃,享受沙家浜“特色旅遊”樂趣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