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筆法

師爺筆法很多,其中“反覆顛倒,無所不可”,聞名於天下。 周作人先生認為,師爺筆法是一種“反做法”。 現代師爺筆法源於執政理念“上”、“下”顛倒。

意譯

紹興師爺創造了一種獨特筆法———“師爺筆法”。師爺筆法很多,其中“反覆顛倒,無所不可”,聞名於天下。
漢語語句組接,一般要遵循時間先後順序、事物前因後果、情感次第演進等邏輯規律。但為引人入勝,渲染氣氛,也會突破慣常規律,把句子反常組合。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
師爺筆法就是運用這種語言規律,把原本表達某種意思的句子顛倒過來,使原意發生變化,以掩蓋事實真相,為自己開脫罪責,給別人羅織罪名。

經典運用

晚清,這種師爺筆法幾乎浸染了整個官場,官吏們大都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總打敗仗,向鹹豐皇帝乞求增援,上奏說“臣軍屢戰屢北(敗)”。師爺馬家鼎看了搖頭說,“屢戰屢北”詞意頹唐,不妨易為“屢北屢戰”。這樣一顛倒,雖然事實仍舊,但常敗將軍形象一下就變成了堅韌不拔、不取得勝利決不罷休的英雄形象。結果,曾國藩打了敗仗不但沒被追究,鹹豐皇帝還認為他忠勇可嘉。
李伯元的《南亭筆記》里有兩個故事:一個是戌午年發生了有名的正總裁柏俊科場舞弊案,內閣擬定罪名時有一句話:“法無可恕,情有可原。”這八個字如何擺法兒,將決定柏俊生死。肅順想治柏俊於死地,便把這句話顛倒為“情有可原,法無可恕”,這樣一顛倒,柏俊就被斬了首。
另一個是草包將軍吳大徵常打敗仗,甲午之役,曾大敗於平壤,他幕中師爺黃慎之上奏戰況時,將大筆一揮,寫道:雖然三戰三敗,卻仍有七縱七擒之計,把“三敗”與“七計”反常組合,不但為吳大徵敗績解了圍,一個常敗將軍立即成了七擒孟獲的諸葛亮。

剖析批判

魯迅先生對師爺筆法揭露得很深刻,小說《狂人日記》有這樣一段:狂人怕被別人誣為惡人被吃掉,說:“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
周作人先生認為,師爺筆法是一種“反做法”。他在《師爺筆法》一文說,小時候做文章,寫歷史人物論,最有效的方法是來一個反做法,有一回論漢高祖,他寫道:“史稱高帝豁達大度,竊以為非也,帝蓋天資刻薄人也。”先生看了大悅,給了許多圓圈。
相同事情,不同組合,就發生變化,產生新意。漢語言這種有趣現象和文字技巧,今天仍有深諳此道者,為掩蓋事實真相或存在問題,他們有時虛實倒裝,有時褒貶顛倒,有時反常組合。
據報載,211國道旁淳化縣的一些村子外圍壘起了高高的磚牆,將當地領導認為有礙觀瞻的“東西”都擋了起來。2007年,全縣共拆除破舊圍牆7200米,新建圍牆3900米,刷新牆面4.8萬平方米。圍牆裡外一顛倒,貧窮就變成了“整潔”。
現代師爺筆法源於執政理念“上”、“下”顛倒。一些人眼睛只往上看,看領導有何動向,好跟風。兩腳只往上跑,不僅逢年過節,平時有事沒事老去“請示匯報”,看領導喜歡什麼,投其所好。勁頭只往上使,取悅上級,糊弄下邊。
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勁頭往“下”使,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基層、打基礎上,才能有效避免“師爺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