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源性心理障礙

教師以批評為主、懲罰學生,儘管主觀願望是良好的,但其結果卻會傷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心理發展知識的缺乏,從而採取不恰當的教育措施,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愛學生,不歧視差生,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定義

師源性心理障礙是指由教師對學生不當的教育行為導致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縮、厭學、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學校恐怖症、神經症、反應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

現象及其危害

個案一:女中學生徐某,由於父母都外出打工,她只好借住在外公家讀書。她外公外婆也由於年歲大而對她的關心教育不很注重。半期試後學校召開家長會,她沒人參加,班主任老師原本對這類學生的管教就大傷腦筋,又看見徐某家沒有人來參加家長會,於是在會後找徐某在辦公室站了兩節課的時間,並狠狠地批評一頓。結果,徐某失蹤三天,虛報自殺身亡。
個案二:初一學生羅某,由於在課堂看《人之初》雜誌著了迷,當堂被老師抓獲,被老師說成了思想意識下流而被批評。結果,他覺得無顏見人又怕被家長知道而被打,連夜外出。
師源性心理障礙的危害表現為: 大多數師源性心理障礙的表現是隱性的,而對學生的心理傷害卻是長期的,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自卑到恐懼,從害怕到逃學,從離家到過早涉入社會,易造成未成年犯罪,影響社會穩定。

成因分析

教育觀念上存在著誤區

據對“中小學生在學校中最害怕什麼?”的問題調查表明,“教師批評或體罰”的選中率(30.8%)位居第一,學生經常和偶爾有被教師懲罰的比率在30%以上。況且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有更多地受懲罰的經歷,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懲罰。教師以批評為主、懲罰學生,儘管主觀願望是良好的,但其結果卻會傷害學生的心理健康。正如,案例一,徐某被罰站又被批評,嚴重地傷害學生,讓其自卑,覺得老師看不起她,外公外婆也不關心她,以死訊來證明她在這個世上的位置。.

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缺乏

正如案例二,如果老師利用課餘時間教育他,更不應該當眾說他下流。其實,初一學生剛進入青春期,對性知識有種好奇心是存在的,主要是利用的時間不當,作為老師不就當眾羞辱他,應該找個恰當的時間教育他不應在課堂上看這類書就行了。學生心理發展知識的缺乏,從而採取不恰當的教育措施,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當然不少教師將小學生看作“小大人”看待也是不對的。用成人的行為標準去衡量學生的行為,這簡直不切實際的。另外,從成人的角度主觀地推測學生的行為動機,是沒有抓住學生心理特點的盲目教育行為。如果老師對心理衛生知識缺乏,或者理解產生偏差,教師不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正確地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時採取不恰的措施,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教師混淆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當前,很多老師嚴格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及法律法規嚴格要求學生,注重學生外在行為的控制,如重視學生中打架、偷盜、說謊、性犯罪等為主的品行問題,忽視焦慮、孤獨、沮喪、抑鬱、自殺等心理異常的行為;重視行為問題而忽視人格問題,一般教師比較容易注意到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如逃學、打架、不合群、破壞公共財物等,而對自卑、敏感、依賴等人格問題較為忽視;重視外在原因,不重視內在原因。一些教師忽略了學生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等內在原因對社會適應的重大影響,而只看到家庭、班級、同伴對學生的影響。老師判斷學生心理是否健康也存在偏差,一是對學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二是把一些道德的標準、學校規章制度的要求與心理健康標準相混淆。 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的認識也存在恐懼、憤恨,產生厭學、逃學等現象。

教師沒有一視同仁是對差生心靈的傷害

在一個集體中,學生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由於後進的學生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學有一種自卑心理,在學習中缺乏自信,需要我們老師或者是同學撫平心理的瘡傷,鼓足他的勇氣。然而,在教育教學中,老師們難以做到這一點,甚至還有歧視差生的現象,造成了差生認為在老師心目中沒有地位,在同學中間也要低人一等,養成了孤僻的性格,甚至造成厭學、逃學行為。

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

據查,約有13%的中國小教師存在心理衛生問題,特別是男教師、年輕教師、工作量大的教師的問題尤其嚴重。教師的言傳身教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情況有:教師的行為方式、情緒狀態、人格品質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而且學生的這種學習和模仿是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

對策

1、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培訓,提高廣大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讓教師要有“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關愛學生,不歧視差生,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開展面向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培訓。
當前,全國各地都旗幟鮮明的大搞心理健康教育,但由於資金因素及社會各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還有很多地區心理健康教育沒有落到實處,師資貧乏,條件不夠。為了讓學生能健康成長,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與保健、心理學等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當然,培訓一定要結合實際,採取“學習——反思——再學習——再反思”的模式
3.改革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由於當前各種心理疾病日趨多,心理健康教育要列入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讓所有教師都負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學校要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師的教育教學各個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