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師保元,字公調,山東省東阿人,明尚書師逵之後。官至廣東欽川知州。
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五十二年(1787)大挑,以知縣分發廣東試用,歷署開建、樂昌、淅安、曲江等州縣,所在有績。五十八年(1793)授龍門令,龍門地瘠民貧多盜,保元重申保甲法,並請於上官,每石糧減銀三兩,民眾稱便,民心大安。又捐俸修文廟,建義塾,置學田,暇則親為課訓諸生,手批文稿,培育了許多知名之士。乾隆59年,任新安縣知縣。嘉慶七年(1802)以參加平寇有功,上憲交章保薦,二十二年(1817)升欽州知州。因受嵐瘴氣,引疾告歸,年76卒。援例晉朝議大夫。
匾題
龍門縣鳳崗村“敦本堂”木匾二○○三年七月十五日龍門縣人民政府“龍府〔2003〕25號”檔案公布第二批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2處),其中鳳崗村古建築群,在麻榨鎮鳳崗村,清代建築。村內有古民居、紉蘭家塾、化南家塾、碧梧書室、廖氏宗祠等建築。宗祠深五進,二進堂上置“敦本堂”木匾,嘉慶十年(1805年),龍門知縣師保元題。
梅園書屋“名德流徽”木匾梅園書屋位於廣東省和平縣彭寨鎮彭鎮華表墩頭(敦厚圍),是宗聖公70世孫梅園公居家侍奉雙親,授業傳學的地方。廣東學政萬承風(乾隆帝老師)旌贈其匾題為:“ 第一儒林”。龍門縣主 師保元、張儉贈曰:“名德流徽”。
相關事件
嘉慶九年提出重修文廟的籌集經費方案嘉慶九年(1804),龍門縣重修文廟,知縣師保元提出一個籌集經費的方案。清代徵收田賦,向來以火耗、羨餘等名目上浮,龍門縣一向規定,每兩糧額上浮至按白銀一兩七錢五分徵收。師保元則提議,暫行徵收至按白銀一兩八錢五分正,多收一錢銀,約可得千餘元,作為修文廟的部分經費,並聲明三年之後仍照舊章,徵收一兩七錢五分。
嘉慶二十二年捐銀300兩倡議修復星岡書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廣東龍門知縣蕭大成拓建而成,名崇正書院。嘉慶六年(1801)五月坍塌於大水,二十二年知縣師保元捐銀300兩倡議修復,因卸任離去未能完成。二十三年知縣鍾祥令重修後改名“星岡書院”。
作品一覽
嘉慶十一年(1806年)繼修東阿《師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