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陳小梧,家裡之專諸里(1)。負才傲物(2),多所凌折(3)。一日,有人投帖(4)於門,視之,“年眷同學(5)弟某拜”也。訝其素無半面(6),何以來此?而客已金頂華服(7),闖然而入。興趣手一拱,竟登上座。陳叩其邦族(8),客曰:“仆浙之歸安人(9)也。遍覓雅流(10),未曾一睹。今聞小友(11)高才,故爾奉訪(12)。”言竟(13),抵掌捋須(14),笑傲自若(15)。
陳睨視(16)而笑曰:“嘻,異哉!世有一字不通之輩,而能知我高才,可謂咄咄怪事。”客戄然(17)曰:“仆雖不才,與汝邂逅萍蹤(18),何便知我一字不通,而公然嫚罵(19)?”陳曰:“人之不通,豈在談文數典(20)?即以君名帖論之,何曾道著一字?”客請其說,陳曰:“君雖遙遙華胄(21),而我家數代明農(22),從未掛名仕籍,‘年’之一字,於義何屬?至於指稱曰‘眷’,我與貴族實無一點葭莩親(23)。則此字亦屬可刪。君游浙學,我隸屬吳庠(24),‘同學’二字,全然附會。我年僅三十有二,而君須髩皆蒼(25),自稱曰‘弟’,無乃(26)太謙。適見君入來,舉手一拱,即登賓位,長揖且未之有,何言‘拜’乎?試思此一行名帖中,有一字解得去否?謂君不通,確有明徵(27),何曾嫚罵?”客曰:“汝真少不更事(28),此名帖之俗例耳。”陳曰:“君以俗例待我,尚欲覓雅流於在下哉。”拂袖竟入,客彷徨久之,收蓁名帖,踉蹌(29)而出。
鐸曰(30):“制貴通今(31),禮宜從俗(32),況命帖之箋(33)者乎?乃竟以此貽笑(34),始知正平先生(35),刺中字滅,懷而不投(36),大有卓識。”
作品注釋
(1)專諸里:在今蘇州城內。相傳為春秋時刺殺吳王僚的專諸的故里,故名。
(2)負才傲物:依仗著才氣而輕視別人。
(3)凌折:欺凌侵犯。
(4)帖:即名帖,相當於現代的名片。
(5)年眷:即同年。科舉考試時同年考中的人稱同年。
(6)素無半面:向來沒有半面之交,即素不相識。
(7)金頂華服:戴著飾金的帽子,穿著華麗的衣服。
(8)叩其邦族:詢問其籍貫家世。
(9)“仆浙”句:我是浙江歸安縣人。仆,自謙之辭。歸安,縣名,在今浙江吳興縣。
(10)“遍覓”句:到處尋訪高雅之士。覓:尋訪。雅流,高雅之士。
(11)小友:年長者稱可敬佩的年青人為小友。
(12)“故爾”句:因此前來拜訪。
(13)竟:完畢。
(14)抵掌捋(lǚ呂)須:拍著手掌捋著鬍鬚,是傲然自若的樣子。
(15)笑傲自若:談笑自得,態度傲慢。
(16)睨(nì逆)視:斜著眼睛看,表示輕蔑。
(17)戄(jué覺)然:敬畏的樣子。
(18)邂(xiè械)逅(hòu後):不期而會。萍蹤:浮萍在水中飄泊不定,因稱無定的行蹤為“萍蹤”。這裡應為萍水相逢的意思。
(19)嫚罵:同“漫罵”。
(20)談華數典:即談論文學與歷史典故。
(21)華胄:顯貴者的後代。
(22)明農:普通農民。明農,即萌農,“萌”與“氓”通。
(23)葭(jiā家)莩(fū孚):本為蘆葦里的薄膜,多用來比喻疏遠的親戚。
(24)吳庠(xiánɡ祥):吳地縣學。庠,古代學校名。
(25)須髩(bín賓)皆蒼:鬍鬚和鬢髮都花白了。髩,同“鬢”。蒼,花白顏色。
(26)無乃:豈非。
(27)明徵:即明證。
(28)少不更事:年輕而不懂世事。不更事,缺少生活經歷。
(29)踉(liànɡ亮)蹌(qiànɡ嗆):走路跌跌撞撞的樣子。
(30)鐸曰:《諧鐸》模仿《史記》和《聊齋》的體例,每篇之後,均有“鐸曰”,說明作意和對故事的評價。
(31)制貴通今:一切制度法規貴在適應今天的現實情況。
(32)禮宜從俗:禮儀應服從當地的風俗。
(33)命帖之箋:寫名片用的箋紙,這裡指名片。
(34)貽笑:讓人恥笑。
(35)正平先生:東漢人禰衡,字正平,少有才辯,氣尚剛傲,曹操想召他為鼓史,他怒罵曹操,後被黃祖所殺。
(36)“刺中”二句:名片上的字跡都磨光了,還是不願意輕意給人。刺,名帖。
全文翻譯
陳小梧,家住江蘇專諸的故鄉,依仗著才氣輕視別人,做了許多欺凌折辱他人之事。一 天有一個人投名 帖到他家,陳小梧打開一看, “同年同學小弟某某拜上” 。陳小梧驚訝自己與 這個人素不相識,他為什麼要來這裡拜見自己!而客人已經戴著飾金的帽子,穿著華麗的的 衣服,毫無顧忌地進入屋裡了。他抬手一拱,竟然登上上座。陳小梧詢問他的籍貫家世,客 人說: “我是浙江歸安人。到處尋訪高雅之士,只是從未看見過。現在聽聞你高才,因此前 來拜訪。 ”說完話,拍著手掌捋著鬍鬚,談笑自得,態度傲慢。 陳小梧斜著眼睛看看客人笑著說: “嘻!太奇怪了!世上一字不通之人,卻知道我才高, 真可謂咄咄怪事。 ”客人一臉震驚地說: “我雖然沒有才華,與你不期而遇,你怎么知道我一 字不通。竟公然謾罵?”陳小梧說: “一個人不通學識,難道只是表現在談論文學與歷史典故 上?就拿你的名 帖來說,哪裡說對過一個字?”客人請陳小梧闡明,陳小梧說: “雖然你是顯 貴者的後代,而我家數代是普通農民,從未有人考上科舉, ‘同年’這一說法,在意義上歸 屬何處?至於名 帖中的‘眷’ ,我與貴族實在沒有一點關係,那么這個字也可以剔除,你遊學 浙江,我隸屬吳地縣學, ‘同學’二字,全然牽強附會。我年僅三十二,而你鬍鬚和鬢髮卻 花白了,卻自稱‘弟’ ,豈非太過謙虛。剛剛你進來,舉手隨意一拱,就登上尊位,長揖尚 且沒有,又談什麼‘拜’呢?想想看這一名 帖中,有一個字能解釋通嗎?說你不通學識,確有 明證。何曾謾罵?”客人說: “你真是年輕而不懂世事,這是名 帖的慣例罷了。 ”陳小梧說: “你用尋常慣例對待我,卻還想要在我這裡尋訪高雅之士?”他一甩農袖走入內室,客人徘 徊很久,收起名 帖,跌跌撞撞離開了。 作者記:一切制度法規貴在適應今天的現實情況,禮儀應服從當地的風俗,更何況是寫 名 帖這樣簡單的小事呢?竟然因此而恥笑別人, 這才知道東漢禰衡, 名 帖上的字跡都磨光了, 還是不願意輕易給人,真是太有遠見了。
作品賞析
該篇選自沈起鳳《諧鐸》。鐸,本為金口木舌之鈴,上古傳布政令時,用以警眾的工具。該書取名《諧鐸》,含有“寓莊於諧,藉以勸懲”的意思。書中的內容,多取材於現實,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文字恣肆流暢,每事之後,附以評論,表明寫作用意,對讀者理解文意,有一定參考價值。
客人的一張名片和幾個求見動作,從“禮宜從俗”的角度來看,本來是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卻招來了負才自傲的陳小梧的百般奚落,最後,他置來客於不顧,“拂袖竟入”。作者在具體描寫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個負才傲物,盛氣凌人的知識分子形象。
作者簡介
沈起鳳(1741—?),字桐威,號(上“艹”下“賓”)漁,江蘇吳縣人。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舉人,酷愛音律,編有傳奇劇本三十餘種,為當時著名的戲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