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奧•安哲羅普洛斯

概述

希奧•安哲羅普洛斯1936年出生於雅典大學時代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去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師從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學習電影。但在導演課上,他的離經叛道激起了導演課教師的強烈不滿。他因此被逐出校門。相當反諷的是,他那些沒被開除的同學們如今已全部改行,而他是惟一一個在堅持拍電影的人。安哲羅普洛斯的影片多次獲得柏林、嘎納、威尼斯、芝加哥、歐洲影展等國際影展大獎,僅在嘎納影展上,他就有三部影片獲獎。

成就

他的第一部故事長片拍攝於1970年,片名為《重建》。影片敘述的是希臘一個“慢慢衰落下去的”農莊中所發生的殺人與偵破殺人案的故事:這個村裡的男人大都去德國當了勞工,移民木可斯塔回鄉探親,被他的妻子和她的情夫謀殺了,木可的親友報警之後,初審法官“重建”案發現場,一些新聞記者從雅典專程趕到,當兇案破譯時,有一個名叫安哲羅普洛斯的導演正在籌拍一部關於此案的電影。
安哲羅普洛斯在電影生活的最初,就已經確定他對個人、現實政治、歷史和神話寓言的審視性電影表達方式。從個人記憶和經驗的角度講,他難以忘記一個叫做史畢羅斯的名字。它在他的影片中一直作為“父親”的名字,它與他在現實中的父親同名。它意味著安哲羅普洛斯目擊過的一種希臘經典往事。在他9歲那一年父親史畢羅斯因為自由主義者的立場而被共產黨麾下的國民兵護擁者所拘捕,此後杳無音訊。當時保皇黨和游擊隊兩大政治陣營常常不經審判即行處決囚犯。安哲羅普洛斯被他的媽媽帶到一個大廣場上去翻找幾百具剛剛被處決的屍體,以期找到史畢羅斯的下落。多年以後,正在街上玩耍的安哲羅普洛斯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向他家中走去,他立即跑回家中喊出母親。她迎上去,與倖免於死的史畢羅斯緊緊擁抱在一起,然後三人一同回家去。在家裡,母親問父親是不是想吃點什麼,這令安哲羅普洛斯十分震驚。後來,這些場面幾乎原封不動地被他“照搬”到《塞瑟島之旅》(1984)和《尤里西斯生命之旅》(1995)中。
《1936年的日子》(1972)之後,安哲羅普洛斯完成了他的傑作《流浪藝人》(1975,一譯《巡迴劇團》)。這部影片被影評人和電影史學家譽為“10年來最優秀的一部作品”。影片的視像線索是一個流動劇團在希臘各地演出民間劇目《牧羊姑娘戈爾福》的各種經歷。影片藉助這些行程體現希臘1939年至1952年所歷經的史跡:從梅塔薩克斯將軍專制到德國軍隊占領希臘,從抵抗戰爭、希臘解放到1944年“血腥星期天”,從1946——1949年的國內戰爭直到帕帕戈斯右派將軍上台。影片的敘事結構採取回敘體式,由1952年劇團的“現在”回溯到1939年的劇團“過去”。在此期間,劇團總是受到各種政治大事的干擾而中斷《牧羊姑娘戈爾福》的演出,而它所完成的是演出那些根據突發的重大事件所排演的劇目。這部長達3小時50分鐘的彩色影片僅有80個鏡頭,每個鏡頭都長達9分鐘。影片裡的每一個人物都與希臘神話與傳說中的人物相對應,把現實與隱喻融匯為一體。這使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單一的“個人”:歷史、現實和神話並存於他們身上。影片開頭和結尾的兩組鏡頭已成電影史上的經典:巡迴劇團的成員三三兩兩站在火車站的場景里。安哲羅普洛斯稱它們為“家庭合歡照”.《獵人》(1977)、《亞歷山大大帝》(1980)、《塞瑟島之旅》、《養蜂人》(1986)之後,安哲羅普洛斯的另一傑作《霧中風景》(1988)問世。它的鏡頭幾乎全在夜間拍攝完成。冬夜的荒涼,車站、火車、候車室、旅館、卡車、機車、巡迴劇團、公路、路旁未竣工的酒吧,和兩個尋父的孩子,和那些凍凝的燈輝,把絕望與希望、黑夜與光亮、虛幻與實在、尋找與目標、失落與獲得的主題持續地發揮下去。一段廢棄的膠片背後,隱藏著一棵綠意蔥蘢的大樹,一位無姓無名的父,一個與希臘沒有交界點的德國,一種沒有盡頭的旅行。 影片開頭,弟弟小亞歷山大和姐姐伍拉每個晚上都到火車站去看開往德國的火車,因為他們相信母親的謊言:父親住在德國。伍拉為了堅定弟弟的信念,給他講《創世紀》上帝創造光的故事。一個晚上,他們壯著膽子跳上火車。從此以後,他們遭遇了一個又一個類似於父親的角色——把他們趕下火車的乘務員,舅父,巡警,強暴伍拉的卡車司機,流浪藝人奧瑞斯特和小火車站上的軍人。在這些“父親”中,奧瑞斯特和卡車司機扮演著兩個對立的角色:前者是一位同性戀者,對伍拉對他的愛無幼於衷,後天是一個飢不擇食的性慾狂和施暴者。他們共同毀滅了伍拉的信心和力量,但卻悄悄地“創造”了亞歷山大。安哲羅普洛斯的親生孩子們問他:“在學校里我學習到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可是之前呢,誰創造了上帝?”影片結尾,小亞歷山大像上帝一樣伸出右手,“命令”世界上出現光,這時候,夜霧漸漸散去,晨光中顯現出一株生機盎然的綠樹。安哲羅普洛斯似乎在回答孩子們的提問:誰創造了小亞歷山大,誰就創造了上帝。安哲羅普洛斯說:“既然上帝不語,小男孩便成了上帝,小男孩再創造了世界。”
《塞瑟島之旅》之前,安哲羅普洛斯關心的是人如何受困於歷史的變動,《塞瑟島之旅》之後的三部影片,則開始呈現人的內在與外在的放逐,呈現“靜默”的主題,自《鶴鳥踟躕》(1991)起,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1995),再到《永遠的一天》(一譯《一生何求》,1998),他更關注於“邊界”、阻隔與溝通的主題。
2004年安哲羅普洛斯最新力作《希臘首部曲:悲傷草原》(The Weeping Meadow) 問世,故事取材自希臘 神話 (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是關於一個女人的命運和她的愛情悲劇。全片都在希臘拍攝,所發生的年代背景則開始於1919年俄國內戰敖德薩紅軍的入侵,再穿越過兩次 世界大戰 期間的義軍、德軍入侵,最後結束於1949年希臘自身的內戰。電影劇情則以一對年輕音樂家夫妻相愛與分離的多舛命運為主軸,帶出一首人生、愛情與親情的絕美交響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