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希伯萊語原屬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為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去的2500年,希伯萊語主要用於《聖經》及相關宗教方面的研究,然而自20世紀,特別是以色列復國以來,希伯萊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重新復活,逐漸取代了阿拉伯語、依地語等,而成為該國的官方語言。
希伯萊語共有22個字母,他們皆為輔音字母.但事實上,任何一門用口表述的語言,若沒有元音,根本就不可能藉聲帶發出聲音來,希伯萊語自然也不例外
其他信息
希伯萊文化
就是 猶太文化,是猶太民族的祖先希伯萊人在吸納上古東西文化的基礎上創造的,體現本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一種文化現象或文化體系。希伯萊人在歷史上不斷遭受外族壓迫,甚至喪失國土,但始終自覺地、頑強地保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紐帶,不僅維繫了民族的存在,保持了民族的個性,甚至在散居兩千多年後,重建民族國家以色列,復活民族語言希伯萊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希伯萊文化不僅對本民族,而且對世界上其他民族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集希伯萊文化之大成的《聖經》被廣泛傳播,深深地滲透到東西南北各個民族文化中,在世界文化中處於獨特的重要地位。
希伯萊語的再度使用是語言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事。它把一種近2000年不說的語言引回到千家萬戶的日常口語之中。
希伯萊語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它屬於中東閃含語系閃語族的一個分支,沒有元音字母,只有22個輔音字母,其文字從右往左書寫。許多文學作品和文獻是用這種語言創造出來的,今日則主要保留在《聖經》、死海古卷和大量猶太教法典及文獻之中。
公元前70年,羅馬人毀掉了猶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猶太人被逐出家園流落世界各地。他們使用寄居國的語言,致使希伯萊語作為口語逐漸消失(但作為書面語繼續存在)。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萊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里澤·本·耶胡達。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而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萊語。
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萊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年來第一個把希伯萊語當做母語來說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周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辭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萊語委員會(即今希伯萊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一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萊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
不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學校都講授希伯萊語,但是僅作為一種了解宗教和經書的古語來講授。所以,耶胡達的要求對於祖居聖地的猶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來說,影響甚微。不過,年輕的移民們急於開創一種嶄新的生活,許多人樂於讓孩子去學這種未曾實踐過的語言。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萊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顆種子是怎么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萊語的幼稚園、中國小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萊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衛者。曾有這樣一個報導:有人從一個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萊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萊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傳播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一所技術學院(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訊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萊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技術學院以希伯萊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第一代說希伯萊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萊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萊語當做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萊語。希伯萊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萊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萊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萊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移民數往往超過了原有居民數,然而希伯萊語作為存活語言的地位從未動搖。
現在,希伯萊語是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500萬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