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茅根

巴茅根

巴茅根,中藥名。為禾本目、禾本科、荻屬植物。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甘肅、陝西等地。根莖入藥,性涼味甘,具有清熱,活血之功效。常用於婦女乾血癆,潮熱,產婦失血口渴,牙痛。

來 源

為禾本科荻屬植物荻 Triarrhena sacchariflora (Maxim. ) Nakai的根莖。

形態特徵

多年生,具發達被鱗片的長匍匐根狀莖,節處生有粗根與幼芽。稈直立,高1-1.5米,直徑約5毫米,具10多節,節生柔毛。葉鞘無毛,長於或上部者稍短於其節間;葉舌短,長0.5-1毫米,具纖毛;葉片扁平,寬線形,長20-50厘米,寬5-18毫米,除上面基部密生柔毛外兩面無毛,邊緣鋸齒狀粗糙,基部常收縮成柄,頂端長漸尖,中脈白色,粗壯。圓錐花序疏展成傘房狀,長10-20厘米,寬約10厘米;主軸無毛,具10-20枚較細弱的分枝,腋間生柔毛,直立而後開展;總狀花序軸節間長4-8毫米,或具短柔毛;小穗柄頂端稍膨大,基部腋間常生有柔毛,短柄長1-2毫米,長柄長3-5毫米;小穗線狀披針形,長5-5.5毫米,成熟後帶褐色,基盤具長為小穗2倍的絲狀柔毛;第一穎2脊間具1脈或無脈,頂端膜質長漸尖,邊緣和背部具長柔毛;第二穎與第一穎近等長,頂端漸尖,與邊緣皆為膜質,並具纖毛,有3脈,背部無毛或有少數長柔毛;第一外稃稍短於穎,先端尖,具纖毛;第二外稃狹窄披針形,短於穎片的1/4,頂端尖,具小纖毛,無脈或具1脈,稀有1芒狀尖頭;第二內稃長約為外稃之半,具纖毛;雄蕊3枚,花葯長約2.5毫米;柱頭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以下的兩側伸出。穎果長圓形,長1.5毫米。染色體2n=38-40,57,74,76,95(Adati,Mitsuishi,1956,1958)。花果期8-10月。

分布區域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甘肅及陝西等省。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西伯利亞及烏蘇里。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和平原崗地、河岸濕地。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曬乾。

藥材性狀

呈扁圓柱形,常彎曲,直徑2.5-5mm。表面黃白色,略具光澤及縱紋。節部常有極短的毛茸或鱗片,節距0.5-1.9cm。質硬脆,斷麵皮部裂隙小,中心1小孔,孔周圍粉紅色。氣微,味淡。

性 味

味甘,性涼。

歸 經

歸肝經。

功 能

清熱,活血。

主 治

婦女乾血癆,潮熱,產婦失血口渴,牙痛。

用法用量

90-120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