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舊約》中常常提到這個國家,後來在羅馬帝國時地位重要,位於現在的敘利亞境內。在《新約》時代,巴珊是羅馬帝國最大的糧倉之一。其中一座城市波斯特拉(Bozrah,羅馬語作波斯特拉〔Bostra〕)對納巴泰和羅馬很重要。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曾任命希律為巴珊統治者,西元106年圖雷真把整個納巴泰王國納入帝國,新建阿拉伯行省,首府設在波斯特拉。7世紀以後,巴珊日趨衰弱。
描述
巴珊--意即多產的,系位於約旦河東極北之地,南自基列,北至黑門山,富有森林,土地肥沃,橡樹尤為著名;且多草場,盛產牛羊牲畜(申卅二14,結卅九18)。以色列人進迦南地的時候,這城的王噩率領眾軍民頑抗,盡被殲滅,失去一切牲畜財物,及六十座堅固高城(民廿一33-35,申三4-14)。分地的時候,此地給與瑪拿西半支派(書十三29-31,申三13)。瑪拿西人稱巴珊為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之鄉,申三14),現今成了荒墟;在此地牧放牲畜的,只有亞拉伯人。
先知阿摩司在這裡說到:「你們住撒瑪利亞山如巴珊母牛的阿,當聽我的話。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對家主說,拿酒來,我們喝罷。。經文以巴珊的健母牛及肥畜喻惡人的力大與貪婪(參詩廿二12,結卅九18)。此處開宗明義,嚴厲地斥責撒瑪利亞的貴婦們,譏刺她們如肥胖光滑的巴珊母牛,只求自己富裕,貪得無厭,她們所關懷的,只是自己安舒的生活,奢華宴樂,悠閒懶惰,恣意欺壓貧寒窮乏之人,坐亨其成,不勞而獲,攫取更多的飲食,害人害己。當主的日子快到了,則她們必定要被人用鉤子鉤去(摩四2)。據說在亞述的紀念碑上所描繪的俘虜們,乃是用鉤子鉤住她們的嘴拖著走的。可知這種鉤子的刑罰就是指被擄而言,他們所受的懲罰是罪有應得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