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名稱】巴爾扎克頭像【類別】雕塑
【年代】1892~1897年間
【作者】羅丹
【規格】17厘米 現已鑄成青銅
【簡介】
羅丹一生中凡是傑出的作品,在那個時代總要引起激烈的爭論。尤其是他晚年創作的那幾件傑作,例如,為朗西市所作的法國風景畫家克洛德·洛蘭的雕像,完成於1889年,直到1892年才得以安裝;大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雕像遭到訂件者的拒絕,因未按訂主要求而改作了坐像,只得讓這尊坐像安置在盧森堡;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創作的阿根廷總統的紀念碑,也發生了訂主與藝術家齟齬。所有這些爭執中,引起最激烈的分歧的,則是這尊著名的《巴爾扎克紀念像》。此尊塑像是羅丹接受作家左拉的委託,為當時作家協會所作的。羅丹保證18個月完成任務,並預支了10000法郎的稿費。這件經過嚴肅探求的藝術創造,用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當作品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又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在侔峒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而作協又重新把製作雕像的任務交給另一位雕塑家法爾吉埃。由於這一事件,倫敦原先委託羅丹創作的畫家惠斯勒紀念像的任務也收回了契約。羅丹的信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巴爾扎克紀念像羅丹認為《巴爾扎克紀念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事實上,現今廣大美術欣賞者也是這樣看待的。羅丹說:"它是我一生中創作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原理的集中體現。"為使這尊雕像充分體現出大文豪的精神氣質,羅丹重新閱讀了巴爾扎克的全部文學作品,到巴爾扎克的誕生地和他最愛描寫的地方去考察,尋找並研究有關文獻資料。作了幾十個變體稿子,最後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寫作的間隙時間獨自踱步時的情景與神態。羅丹對人說:"他習慣於穿著睡衣工作。這使我可以讓他穿上寬鬆的睡袍,給我提供了最好的線條和輪廓。" 有人曾寫下了關於這一創作的經過:當時羅丹已捏出了幾個小稿,但總不能使自己滿意,其時他的學生雕塑家布爾德爾在一旁,羅丹問他:"你滿意這雙手嗎?"布爾德爾答道:"不,老師,我滿意,但它們太引人注意了。"此後,在另一些變體稿中,巴爾扎克像上已見不到手了。後人在評述時還提供一個材料,說布爾德爾習慣在肖像雕像中用長裙,這給羅丹以啟發。此外,當時法國已對中國的藝術產生熱情。
東方美術中的達摩祖師、鍾馗以及佛雕像中的袈裟僧披等,也給羅丹以新的啟示。但羅丹所構思的大袍內的巴爾扎克,是一個偉大的軀體。這尊略微有點誇張的真實形象,包涵著一個文學天才的豐富智慧、深蘊的洞察力與對社會生活作出的廣泛的判斷力與理解力。 在創作這一形象時,羅丹也如創作其他紀念碑一樣,按部就班地去參考模特兒,先作一個完整的巴爾扎克裸體全身像(作《雨果紀念碑》時也這樣),對於巴爾扎克身披的大袍,他更慎重,先塑成泥模,然後再翻成石膏。這種按一定順序製作的過程,是這位大師的一貫作風。
《巴爾扎克紀念像》不僅未被作協採納,還遭到來自各方的粗暴攻擊,譏諷之聲有增無減,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裡裝著的癩蛤蟆"。即便這樣,攀獲?歸正'也未使羅丹向法院訴訟。朋友們勸告他應起來戰鬥,因為契約的期限與他的利益有關係,但羅丹謝絕了,他容忍了這種粗暴的議論與不公正的評價。甚至在作協舉辦另一尊《巴爾扎克像》完成典禮時,他還照樣出席了。這並不是軟弱,這是出自他內在的尊嚴感,是對於這種暫時的得失的漠然處之的涵養。
1914年夏戰爭爆發。德國人已經打到了馬恩,離侔峒不遠了。政府為了"保護"藝術家不致成為敵人的俘虜,下令讓他撤走。羅丹在法國政府的催促下不得不撤離住地。在臨離家之前,羅丹又到自己花園裡去看看那尊《巴爾扎克紀念像》。他感嘆地說:這個像太大了,要在那么短時間內撤走是不可能的。他祈禱著,祝願《巴爾扎克紀念像》不致被毀壞。
此雕像於1897年鑄成青銅。在1892~1897年間羅丹完成了一件創作小稿子《巴爾扎克頭像》,此頭像約有17厘米高,現已鑄成青銅。1893年完成的石膏模型全身像也不大(僅27×29×18厘米)。這件青銅原作尺寸有300×120×120厘米,現藏日本神奈川縣雕刻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