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1. 巴渝也用以借指巴渝舞。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 巴渝宋蔡,淮南《乾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駭耳。”《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巴俞”。 顏師古 註:“ 巴俞之人剛勇好舞,初高祖用之,克平三秦 ,美其功力,後使樂府習之,因名《巴俞舞》也。”參見“ 巴渝舞 ”。
2. 古曲調名。即巴渝歌。 唐 虞世南 《門有車馬客》詩:“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墮珥解羅繻。” 宋 王灼 《碧雞漫志》:“至 唐 武后 時,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薴》、《子夜》、《團扇》……等六十三曲。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巴文化的一個分支,重慶從元朝時期隸屬於四川,民國末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軍隊東部失守,南京淪陷,隨將防線西遷,便定重慶為陪都,八年抗戰結束後,重慶回歸四川地級市,直到1997年,重慶定為直轄市,為與四川分別,及簡稱為渝,而又在巴蜀文化上演化巴渝文化。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殷周時期,生活在長江上游巴山蜀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強悍和歌舞著稱,就是在參戰時,也“歌舞以凌殷人”。巴文化歷史悠久、絢麗多彩,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足石刻在巴文化上聳起一座豐碑,從它每一刀、每一鑿的痕跡里,我們似乎可以窺視到巴文化在千百年來發展的脈絡? 那銅梁龍舞,那黔江擺手舞,那小河鑼鼓,那川江號子,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那秀山花燈,那九龍楹聯,那廣場故事,那梁平三絕(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又似乎在大足石刻里找到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