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大鱗魣,(Edwards, 1771) ,又稱大魣、巴拉金梭魚,是金梭魚科魣屬的一種魚類。本魚體延長呈魚雷狀,最大個體記錄長達1.8米,體重50公斤。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包括印度太平洋區、台灣島以及西沙、廣東沿海等海域。大鱗魣是掠食性動物,多群體行動,性兇猛,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屬肉食性,以魚類和頭足類為食。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巴拉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大鱗魣平均體長60~100厘米;重量 2.5~9.0公斤,最大個體記錄長達1.8米,體重50公斤。

大鱗魣魚體延長呈魚雷狀,橫切面幾近圓柱形,體呈銀色,背部為深藍色或鐵灰色,腹部銀白色,在身體上半部有18~20個平行的墨色污點,側線在第一背鰭前略凹上彎曲;尾鰭深分叉,呈倒3型。腹鰭起點在第一背鰭起點之前,鰓蓋具一枚尖棘,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10枚。

大鱗魣 大鱗魣

體呈槍形,口大具利齒。魚體銀白,背部灰藍,約具20道模糊暗藍橫帶,尾鰭雙凹形。為本科體型最大 者。與布氏金梭魚(S. putnamae)相似!但後者側線鱗列數較多。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齶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75-84。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略短,末端不及或幾近背鰭起點;尾鰭於全長50公分以下之幼魚為深叉形,全長50厘米以上則逐漸呈雙凹形。幼魚體呈黃褐色,體側中部具一列黑色點狀斑駁;成魚之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上半部有20條左右的暗藍色橫帶,不延伸至腹部。尾鰭暗色,且上下葉末緣為白色。

分布範圍

巴拉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大鱗魣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包括印度太平洋區、台灣島以及西沙、廣東沿海、印度洋、東非至法屬波里尼西亞;西大西洋區,從美國麻州、加勒比海至巴西沿岸;東大西洋區的幾內亞灣等海域。

生活習性

巴拉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大鱗魣稚魚時常棲息在礁區內有溝或有遮蔽物的地方,成魚的活動範圍廣,自港內或開放性大洋皆可見,水深0~100米。游速快,可達43公里/小時。大鱗魣是掠食性動物,多群體行動,性兇猛,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屬肉食性,以魚類和頭足類為食。

保護級別

巴拉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未予評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