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寶拉格蘇木

巴彥寶拉格蘇木

巴彥寶拉格蘇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後裔領地,主要是遊牧地。

巴彥寶拉格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
錫林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錫林浩特,北緯43°02′-44°52′,東經115°13′-117°06′。東鄰錫盟西烏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接壤,北同東烏珠穆沁旗為鄰。

沿革

巴彥寶拉格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
錫林浩特原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後裔領地。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別勒古代第十七世孫諾必特默克圖的遊牧地,所部號為阿巴嘎哈納爾。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貝子廟,故俗稱貝子旗。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仍以清王朝封建王公制度統治阿巴哈納爾、阿巴嘎、浩齊特三個部。1946年春,中國共產黨在錫林浩特地區開闢工作,建立了中共貝子廟(錫林浩特)黨支部,成立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徹底廢除了封建王公世襲罔替制度。

1949年春,阿巴哈納爾左旗、阿巴嘎左翼旗、浩齊特右翼旗劃為中部聯合旗。1952年5月26日,中部聯合旗與西部聯合旗合併。由於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廟由貝子管轄,故得名“貝子廟”。1953年9月15日,經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於蘇木級),歸西部聯合旗管轄。1956年7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西部聯合旗改稱阿巴嘎旗;同年1年8月21日錫林浩特由錫林郭勒盟直接領導(區級建制不變)。1959年4月15日,錫林浩特升為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同年9月將阿巴嘎旗寶力根人民公社劃歸錫林浩特。1963年10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錫林浩特改稱阿巴哈納爾旗。將阿巴嘎旗和西烏珠穆沁旗的阿爾善寶力格公社、朝克烏拉公社、朝克烏拉牧場、軍營牧場、一二六隊、貝力克牧場行政區域劃為阿巴哈納爾旗行政區域,原錫林浩特改設鎮級政權,為阿巴哈納爾旗領導。

錫林廣場

巴彥寶拉格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
廣場建成於1999年7月,位於市區南部,總面積22萬平方米,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廣場,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環保型廣場。廣場分為南北兩區,南半區主要以草原自然風貌、野生花卉、牧草為主,北半區為人工草坪、花草種植區。整個廣場的設備、設施由六大部門組成:一是鋪裝系統。花崗岩和彩磚鋪裝面積6.5萬平方米。二是照明系統。有各種燈具369盞。三是噴灌系統。採用現代化全自動升降噴灌裝置,覆蓋全部綠地。四是綠化系統。綠化面積達11萬平方米,廣場內部、周部共種植各種樹木2250株,2003年引進了大雪松白皮松油松等新樹種。五是音響系統。大功率調頻音響覆蓋整個廣場。六是工藝系統。廣場建有下沉式廣場、人工湖、彩色噴泉和園林小品等藝術景觀。同時,還引進放養了梅花鹿和馬鹿。

廣場的建成不僅給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提供了一個優美的文化、休閒、娛樂場所,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廣大市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質,為城市增添了亮麗的風景線。錫林廣場凝聚著草原人民兩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果,也是錫林浩特市爭創國家優秀旅遊城市、豐富草原旅遊文化內涵的標誌性建築,目前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廣場,是集現代雕塑、文化、體育、旅遊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廣場建設又是宏揚草原文化,增強錫林浩特市知名度的最好人文景觀。

錫林廣場坐落在錫林浩特市南北大道的中軸線上,廣場中央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廣場南口屹立著“全國衛生城市”和“雙擁模範城市”的高大建築牌匾。廣場上巨大的廣告標語牌寫著“美麗的草原我們的家園”。八萬平方米的花崗岩和彩磚把廣場鋪設的平整如鏡,一片片綠油油的青草幽香溢人。噴灌和音樂噴泉形成九天霓虹,幾十隻風箏當空飛舞。還有雲杉垂柳白樺、灌木、花卉把廣場打扮的萬紫千紅。入夜,華燈初放,巨大的高標燈和100多盞彩燈又把廣場照得如同人間仙境。

廣場四周環繞著文化活動中心、賓館、銀行、住宅樓、哥德式小木樓、中式、歐式建築等各種城市建築,將廣場襯托得更加迷人。清晨,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人們在廣場上開始晨練,每天,廣場上都要舉行各種精彩的活動,時而歌聲繚繞;時而鑼鼓宣天。每到夏秋季節的傍晚,正是廣場最熱鬧的時候,涼風習習、人潮湧動,廣場上成了人的海洋、歌的海洋、花兒的海洋。每當節日來臨,更是熱鬧非凡,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廣場,晚霞把天空打扮的火紅火紅,彩燈閃爍、禮炮齊鳴,真可謂“火樹銀花不夜天”、詩情畫意盡現於您的面前。

工藝

巴彥寶拉格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
在這裡可以盡情享受蒙古族特有的工藝品、飾品的視覺享受或是購買留作紀念和收藏,在貝子廟腳下的廣場周圍,這樣大大小小的店,不勝枚舉,各種各樣的蒙古族工藝裝飾品供您選擇,價位合理。同時還有一部分藏族的飾品或工藝品在這裡也可以買到,但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藏飾選取的材料以藏銀為主,而蒙飾以寶石等為主要裝飾和製作材料,不僅精美、高貴,同時還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