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底土司

巴底土司,又稱為布拉克底或巴拉斯底,嘉戎十八土司之一,管轄今甘孜州丹巴縣境內。

巴底土司,就是巴底宣慰司(布拉克底宣慰司 )。嘉戎十八土司之一。轄地在今甘孜州丹巴縣境內。
巴底和巴旺兩土司原出自一家族分任,其家譜自巴旺授任前為同一家譜。
巴底又名布拉克底或巴拉斯底。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大金川,巴底、巴旺一帶部落酋長綽布木棱(又叫羅布木凌、郎索)因歸服王朝而授封為安撫使,置安撫使司,從五品,管轄番民八百五十戶。為巴底土司始祖。
綽布木棱有二子,以長子囊索承襲土司職,駐牧巴旺,次子旺查爾分防巴底為土舍。旺查爾之子名阿多爾(阿都、安多爾)。因乾隆年間隨清軍用兵金川,出征有功,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授封“宣慰使職從三品”。以其駐牧地名叫"巴底",即全稱為"巴底宣慰司"。次年定序為正三品,歸打箭爐廳管轄。
歷史上雖然巴底、巴旺各為一土,但因其同一家族分封兩地,對其所轄境域從《四川通志》及其它文獻中查得多以二土司統一記載在一起為多。《通志》中載:該土司二員所管地界:東至二百二十里交孫克宗小金川界,南至三十里交魯密章谷明正土司界,西至七十里交八納出卡革什雜土司至七十里交麻泥大金川界,四至共三百九十里,共管民戶為八百五十戶,每三年向朝廷納貢馬一匹,折繳銀八兩赴阜和協,屬泰寧營上納。清宣統年問下令通知繳印納入改流,但未能施行,仍是土司制沿襲。巴底土司傳襲至解放。
阿多之後,先後經歷了根噶勿堅、窮裴哩、桑布澗支,卒凋迪、四丹增汪牽、根卡汪緒、尼瑪汪登(王壽昌)共7代土司。
根據民國《丹巴縣圖志》所載"巴底土司家譜"是:
第一代:根喀梨兒布
第二代:堅莫銀
第三代:四乎安堅
第四代:木茲堅
第五代:哈木耿眼
第六代:隆福
第七代:阿擺
第八代:散根基之額倉
第九代:阿旺卒甲
第十代:切波
第十一代:碩木福
第十二代:松爾江蚌
第十三代:邛拋
第十四代:江扎
第十五代:阿都
第十六代:根噶勿堅
第十七代:窮裴哩
第十八代:桑布澗支囊
第十九代:卒凋迪
第二十代:四旦增汪牽
第二十一代:根卡汪緒
第二十二代:王壽昌
200多年前,在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讓嘉絨藏區為之震驚的農奴反抗土司統治的暴動,史稱“邛山農奴暴動”。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巴底土司病故,其妻白利娜姆獨攬大權,白利娜姆和哥哥益色拉買狼狽為奸,無度徵調差徭,害得當地農奴民不聊生。當時又遇上連年發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最終農奴們在娃子德甲木卡布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突破防衛,衝進土司官寨,活捉了白利娜姆,斬除益色拉買。誰料白利娜姆卻悄悄逃脫,流亡康定,徵募兵馬反撲巴底鎮壓農奴起義,最終暴動以失敗告終,德呷木卡布絨為首的32名暴動首領被關進入了農奴主的監獄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