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古橋

橋西頭3米處的大路下有約2米高的石壁,鑿有一個橋神廟。 橋神像為青石板淺浮雕,右邊為橋神,左邊為橋神夫人,均作明代裝束。 橋下流水潺潺,有石約2立方米,酷肖豬頭,人稱豬腦殼石。

簡介

巫山重岩疊峰,溝壑縱橫,為便行旅,古代曾修建了很多各式橋樑,清代光緒《巫山縣誌》就記載有二十餘座。
然而歲月交替,時過境遷,這些橋樑大多傾圯毀損,甚至杳無痕跡,只能從史料中尋找它們的蹤影,僅有少數雖經歲月磨蝕,仍頑強屹立,可供通行。現將筆者探訪考究過的一些巫山清代古橋介紹於此。
鷹嘴橋
鷹嘴橋位於曲尺鄉五柏村,小地名鷹嘴崖。青石單拱,東西走向,長 米,寬 米,高米,建成於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橋頭磐石上立有功德碑,為一四方碑柱,通高1.8米,碑頂寬0.6米,碑身高1.3米,寬0.4米,三面刻字,孫宗苞撰文並書寫,立於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四日。
碑序:蓋聞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壑未通,致阻問津之客。緣□本境鷹嘴崖,□□山路一條,乃三省通衢,秦楚要道。其間有險阻焉,春潮秋漲,紅浪白濤,誠萬壑之流宗也。余等不忍坐視其水勢洶湧之險,行人卻步之艱,建設石橋,以便行旅。奈功大勢巨,獨立難成,是以募化四方,集腋成裘,共襄盛舉。行見千尋雁齒,允無滅頂之災;一道虹腰,何有蹇裳之苦。今橋成功竣,行人之往來,因資其便,而諸君子尚義之舉,應刊石以垂不朽也。是為序。
橋西頭磐石旁有一石板嵌砌的小廟,神像刻在後牆石板上,淺浮雕,半身,著明代裝束。鄉人說為土地廟,匠人起初在石板的一面刻像不成,於是在這面重刻,故俗稱“土地老爺背靠背”。從神廟所在位置看,所供之神當為橋神。
順心橋
順心橋位於大溪鄉沙落坪橋灣,單拱,東西走向,砂石條修砌,長15米,高7米,建成於清代鹹豐四年(1854)。
橋西頭3米處的大路下有約2米高的石壁,鑿有一個橋神廟。廟高約1米,鑿石為室,正面嵌一石板,中留門。
石板上刻字:
順心石橋
嘗聞補路之功於今為烈,而修橋之德自古猶昭。予視此處山溪,實系往來要道。時而山水徒漲,人每阻於難過,竊願捐修橋樑,以便行走無窒,是誠予之至願也,並非記功昭德雲耳。是為序。
地主匡□,捐修李文貴,匠人賀文榜
鹹豐四年(1854年)四月初八日立
橋神像為青石板淺浮雕,右邊為橋神,左邊為橋神夫人,均作明代裝束。
“地主匡□”,匡姓後邊的名字被鑿去。原因是文革中,大抓階級鬥爭,凡“地主”均屬專政之列,豈可讓其留名,殊不知此“地主”實為“此處土地之主人”的意思,而非地主階級之地主。
橋下流水潺潺,有石約2立方米,酷肖豬頭,人稱豬腦殼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