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所至即是本體

工夫所至即是本體,明清之際黃宗羲用語。指“本體”是隨著“工夫”(精神活動)而展開的過程。《明儒學案序》:“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故窮理者,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也。”認為在認識過程中,此心“一本而萬殊”;心既萬殊,學問也是萬殊的,不必出一途,故古之學者寧可不避艱難,自辟途徑。此已含有真理(本體)在人類認識過程(工夫)中展開和通向真理可有不同途徑的意思。此說雖受到王守仁心體為過程思想之影響但實際上已有別於程朱、陸王。理學家講“工夫”,最後都歸結到一個“悟”字,以為一旦徹悟,便“復性”而與虛寂的本體合一。黃宗羲則根本否定心是虛寂的本體,認為既然為學的“工夫”即“知善知惡”“為善去惡”,則“工夫所至,即是本體”只能是一個善的擴充、發育過程,而決非從無”生“有”而復歸於“無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