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前街

州前街是中國古代的一處街道,出自《贛州府志》記載。

州前街,今建國路南段,即照磨巷東端至西津路西端。最早的陽街的一段。
中國古代官吏制度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這是秦始皇的一大創造與功績。自秦朝的郡縣制、隋朝的州縣制、明清的府縣制以來,二千多年基本內容不曾改變。自宋以來,贛州郡、州、府所在地,均在這附近一片。而宋代之前的郡、州衙門均設在皇城(今市公安局),康熙29年才將衙門遷於道署舊址(今新贛南路百貨公司),府治遷走後即成了後來的考院,俗稱考棚。因為這條街位於舊州衙門之前,所以在清以前,這條街便有了州前街的說法,而且這一說法一直沿用到今。當然,至今都沒讓這州前街說法消退殆盡的原因,是因為有"十個銅錢"的地名俚語在保持著這古老街名的不朽。
陽街名緣由晉高琰築城時代,是個古老而滄桑的名字。所以,知道州前街曾是陽街的一段,便等於了解到了這段古街道的不平凡。只是,今天的州前街,乃至整個陽街,全然沒了古味,現代化的高樓與商市把這條最古老的街道改變得繁華風情。
位於照磨巷路口的天一閣,是老贛州人熟悉的場所了。這一名稱最早映入我眼帘的是余秋雨先生的《風雨天一閣》散文。沒想到,除了浙江有天一閣外,便是在我自己生活的贛州城也有天一閣存在過。只是,風馬牛不相及,贛州的天一閣全然不可與余先生筆下的天一閣相比,它既不是什麼全國聞名的圖書館,甚至今天連痕跡也沒能留下絲毫半點。
查《贛州府志》才知道,明朝便有的天一閣在今照磨巷東連線埠北側,是一座廟宇。廟前有一口太陰井(又叫天一閣井),廟內有神像。抗戰後期間改設參議會、文獻會於此,稍後,縣誌局設於此。它隔街相對的現章貢區法院,原是王文成(王陽明)公祠,1944年後成了當時有名的"勵志社",於是,便將天一閣改為陽明堂,以繼續對陽明先生的懷念。
贛州府志有載:“乾隆丁巳年春,郡城天一閣井忽自鳴,數晝夜不絕聲。時廣信府張真人適以事來贛,府、縣詢以井鳴之故。答曰‘此瑞徵也,主此地必得大貴之兆。’”果然,這年會試,虔城人何其睿以第一人成當朝進士。這是天一閣最輝煌的歷史記載。
民間傳說,太陰井的水可解除贛城火患。乾隆三十一年,太陰井忽陷泉涸,不久,正遇大火,街燒閣燼,從此火災屢現,居民只能取遠處水食用,三十三年,再修,“井以清冽,閣以巍峙,而贛城火災以息,綆汲復便,眾利賴之。”可惜,今天我們尋不到天一閣與太陰井的痕跡。好在,如今消防已不再依賴井水,否則,曾經影響贛州城百姓生活的三十二口大井大都失了蹤影的情形下,贛州城不是無可奈何火災了?
比之浙江天一閣,贛州天一閣是個純精神意念之物,它鼓躁百姓“平安無事”的思想膨脹,而遠不似浙江天一閣一般,最終成為一個具有巨大實用價值的家族圖書館。所以,浙江天一閣歷朝歷代保護它,不捨得傷害它,而贛州天一閣卻最終消失得了無蹤影。即便中間無數次重修,也僅僅是出於一種傳說與風水意識——太陰井旁修天一閣可以免除大火災。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贛州改州前街為建國路,把陽街、天一閣、州前街等舊名統統遺留在了歷史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